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星期四
2023年06月29日
第C08版:演藝
澳門虛擬圖書館

澳門版的“請回答1988”

《松樹尾》演出海報

昔日的鄰里氛圍十分和諧

木屋區生活貧窮但充滿樂趣

舞台設計別具匠心

澳門版的“請回答1988”

——談戲劇《松樹尾》

今年上演的戲劇《松樹尾》,意外地真誠、樸實,令我輕易回憶起自己的童年時光,還有和樂融融的家庭和鄰里氛圍。與高分韓劇《請回答1988》相比,兩者類型相似,都是以主角的回憶為出發點,回到那個小時候的自己。故事內容涵蓋時代背景、童年趣事、家人互動、鄰里交往,親情、友情、愛情、鄰里情,應有盡有。

這部劇是曉角話劇研進社的年度公演,由導演吳嘉偉執導,講述的是上世紀九十年代華仔在氹仔松樹尾木屋區的童年生活。澳門的八、九十年代是什麼樣子呢?不像今天富裕,當時很多華人居民相當貧苦。木屋區是無法繞過的,它平價、易建,因此成為貧民百姓的聚居地。其實早在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就已存在木屋區,到了七、八十年代,伴隨大量新移民,木屋數量激增,僅在九十年代就有四千多間木屋。松樹尾就是澳門數目眾多的木屋區之一,而現時的澳門基本已無大型木屋區,但木屋、石屋、棚屋仍未完全消失。

華仔的爸爸大力、媽媽阿娣正是從內地落來,攜帶大女兒雯女、小兒子華仔來到澳門打拼,因此借住姐姐在松樹尾的木屋。舞台用一截榕樹樹幹、一張長凳、一間鐵皮屋、兩間兩層並排的木屋架子還原了華仔記憶中的家。像榕樹加長凳的組合,在村頭、村尾經常可見。兩間木屋可供演員進出、上落、開門、開窗,這個設計別具匠心,是我非常喜歡的地方之一。

戲劇文本結構相當完整,以時間為脈,一開始採取倒敘形式,以一把標準的廣播腔,播報松樹尾木屋即將清拆的消息。新聞員緩緩步出幕後,開始回憶起童年往事。先是華仔一家搬來松樹尾,與五婆、老張阿蘭一家、群叔阿瑤兩父女相識、相知,然後扶助暈倒的五婆,接着隔離屋起火、鄰里一起吃宵夜飲酒,再到遭遇颱風天、華仔大婆搬來照看華仔和雯女、華仔上電視、大婆回鄉,最後華仔一家成功上樓,搬離木屋區,整個回憶結束。回到現實的部分:松樹尾木屋已經要清拆了,在成年華仔的講述下,最終落下帷幕。

清晰的脈絡之下,一樁樁小事被細節所充實,勾勒出真摯的情感,令人物角色得以立足。比如新聞員角色非無的放矢,而是源於華仔小時候的夢想:想當記者上電視,松樹尾木屋拆遷是他基於童年情感去爭取報道的事件;又比如爸爸大力,人如其名,來澳門是做建築地盤工,媽媽阿娣做建築地盤雜工。父母力氣大、嗓門大、熱心、敢拼搏、為人比較客氣;阿娣經常找兼職做,幫人剝蒜頭,而老張阿蘭一家相對富餘,木屋是自家的。老張幫政府打工,阿蘭做主婦,所以後面老張阿蘭雖有錢但遲遲沒買樓,華仔一家卻是最早搬出去,一切都有跡可循。

看完整部劇,唯一可惜的是雯女與老張阿蘭的兒子大頭的感情故事沒交代。究竟她情歸何處?那個姐夫是不是大頭?不過都正常。故事的主角是華仔,不是家姐。家姐的感情故事只有家姐自己才知道。

華仔一家其實是這類新移民木屋區居民的代表之一。父母終日要為生計奔波,但儘管生活如此貧苦,卻仍活得生機勃勃、有聲有色。“鹹魚白菜好好味”,不同現時,物質豐富但快樂難尋:家庭結構縮小,商品樓的左鄰右舍未必認識,很多小朋友的童年被電子產品包圍。但如果要摘下童年濾鏡,回到以前物質匱乏的年代,相信很多人都不一定願意。那些木屋夏熱冬冷,鐵皮的屋頂有可能被颱風吹走;更可怕的是火災,過去數十年澳門多次發生木屋區大火,松樹尾木屋區附近就有間消防局。所以,追求美好生活是必然的,時代終究要往前走。沒有了以前的環境,但我們可以憑着過去的回憶,在物質豐富的時代,塑造昔日和樂融融的氛圍,為自己小朋友的童年打造原生態的體驗,與親人、孩子共度歡樂時光,與鄰里締造好的關係。

甜柑桔

圖片來源:曉

角話劇研進社

2023-06-29 甜柑桔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272543.html 1 澳門版的“請回答1988”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