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3年07月09日
第B12版:新園地
澳門虛擬圖書館

(衆藝館)可持續的“傳統”

可持續的“傳統”

粵劇和土生土語話劇在每屆藝術節中被劃進“傳統精粹”,“傳統”常被視為已定型、與“現代”相反。然而相對於源自古希臘時期的西方話劇,粵劇和土生土語話劇還未夠老,實際上仍是可持續發展的演藝形式。

《天鴿 · 情》是振華聲粵劇會的“多媒體粵劇”,同一團體去年已製作出新編粵劇《聊齋魅影》,可見其勇於探索的精神。《天》以二○一七年澳門於“天鴿”風災為故事背景,以警員何華與護士賴小霞的愛情衝突為主線,一邊講述不少澳門人在災情下處於生死關頭,一邊兩位男女主角因錯摸誤會,感情出現危機。最後在駐澳部隊協助下,災情獲得處理,愛情也修成正果。“多媒體”其實是將故事發生的場景投影於天幕,這方面跟戲曲的寫意美學背道而馳,而部分場面如醫院場景中,將點滴藥水瓶以近鏡放大,強化了故事的危機感及緊迫性,則比較凸顯投影媒體的用途。

土生土語話劇團《砂煲罌罉嘉年華》,繼續展現其社會雜誌的喜劇風格,直接點出澳門社區全面觀光化下,本土居民面對的機遇與無奈。社區被“活化”、“打卡化”,社區居民已難不聞不問,而且必須參與其中。可是在參與過程中如何保持自我、維護生活原有品質?對於外來的觀光客及進駐社區進行發展的外來者,在地社群是接受還是抗拒?還是可以走出另一種既守護又兼容的態度?該劇都涉及到。表演風格上一貫地以社會新聞作諷刺,又有多段錄像短片插科打諢,滿場會心微心下,亦凸顯了後疫情下,本地居民的認同與掙扎。

就本地節目而言,今屆澳門藝術節以粵劇《天鴿 · 情》開首,土生土語話劇《砂煲罌罉嘉年華》作結尾,也許是偶然,亦算是一個具意義的編排。兩個作品皆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而同時又在內容上展開其對澳門社會生活的論述。

(藝術節隨筆 · 九 · 完)

踱 迢

2023-07-09 踱 迢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274549.html 1 (衆藝館)可持續的“傳統”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