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3年09月09日
第B12版:祝君健康
澳門虛擬圖書館

孤單真的是常態嗎?

孤單真的是常態嗎?

黎太今年七十五歲,結婚前曾在工廠打工,婚後就一直是全職家庭主婦,自己一手一腳養大四個子女。隨着子女結婚,孫輩也入學,不再需要黎太幫忙看管,家庭聚會也日漸減少。過去三年疫情,讓她更少機會出門參加社區活動。一段時間下來,黎太變得寡言,對事物表現冷淡,甚至有點悶悶不樂。

張先生因年齡屆滿退休,然而他並不如其他退休人士般看起來開心,他性格內向,也沒有發展興趣嗜好,退休後他不知道怎麼打發一整天時間。有時他發現自己一整天都沒有講過話,唯一跟他有互動的是麵包店及超級市場的店員,但都是幾句錢銀找贖的對話。

各位讀者,只要我們細心觀察,就能發現社會上其實有不少人都過着孤單生活,以及懷有無機會與人接觸的孤獨感。

對黎太跟張先生而言,他們面對的孤獨感是被動的,而且現階段他們很可能還沒有意識到自己受影響。在這些情況下,部分習慣把原因歸咎自己性格的人,甚至會慢慢說服自己及家人,他們沒有社交是因為喜歡獨處,自認性格不喜歡跟人交際,加上日漸生疏的社交技巧,不少人就會開始拒絕參加社交活動,以為孤單是自己的常態。他們少了與其他人及社會接觸,生活的每一件事情只與自己有關,也不想知道其他人發生什麼事。遇到這種情況,任何人都不免會懷疑自己活着的意義及目的是什麼?難道人生的目標就是單純的活着嗎?雖然聽起來不是,一時間卻又找不到其他解答。

所謂“靈性”,是指一個人有意義、有目的、有價值的感覺,生活能夠充實,人生才能繼續走下去(取自台大醫院健康電子報二○二一年八月第165期)。對於黎太而言,她曾經最大的意義及目的是照顧好家庭;對張先生來說,完成工作任務及保持規律的生活,會讓他感到充實及滿足。然而,當生命中原本最重要的意義及滿足感被剝奪,又少了繼續探索人際社會及世界的機會時,孤獨感確實對不少人的身心健康造成很大的殺傷力。

靈性成長的基礎是人與人的連結,連結不僅是單純的社交接觸,更重要的是彼此有情感交流,以及在彼此的關係中獲得支持,並以此為基礎繼續與其他人、社會或大自然建立連結。

所以,張先生與店員的對話,只是一個功能性的社交接觸,但若他能感謝對方友善待客的服務態度,這才是人際連結,替自己尋找合適的社交活動或義務服務,將有助張先生重新建立生活的規律。黎太可以嘗試從子女及孫輩身上回顧過往對他們的愛與付出,這使自己的生命獲得力量。當黎太意識到自己養育了如此多豐盛的生命時,她將樂意繼續以慈愛的母親及祖母身份,給予子女及孫輩祝福,並從中獲得生命的喜樂。

澳門心理學會 德 蘭

2023-09-09 德 蘭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287448.html 1 孤單真的是常態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