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細化加快內港發展
政府曾於《城市總體規劃(二○二○至二○四○年)》中提出,將沿內港規劃具有活力的沿岸商業街及水岸公園,結合珠海十字門地區發展,共同打造成 “十字門區域合作樞紐”和“一河兩岸”。
近年,政府在美化沿岸環境,提升內港水浸防災能力,改善區內衛生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值得讚賞。
筆者認為,政府接下來需緊密圍繞《總體規劃》指明的方向,進一步加快下環區及內港的分區詳細規劃。
在十字門區域合作和一河兩岸方面,筆者認為,政府可重新考慮“內港河底行人隧道工程”的構思,興建“Y”形河底隧道,分別連接媽閣、內港與珠海灣仔口岸,並於灣仔口岸作“合作查驗、一次放行”的通關安排,而澳珠雙方均無須新建口岸。筆者相信,隧道能夠不受天氣影響和船班運力的限制,為居民提供全天候的通關服務,方便居民往返本澳和灣仔、橫琴等地;帶動內港舊區經濟活動,活化社區,提升區內的配套和服務;方便旅客步行抵達和遊覽澳門歷史城區,減少旅遊巴對舊區造成的交通壓力。
在內港的功能性方面,內港沿岸的碼頭肩負着集散、運輸和倉儲等功能,每日供應全澳近八成的民生必需品。超過七成的凍倉及倉庫,以及冷凍食品的檢驗檢疫均設於內港。由於在內港貨運碼頭取貨較為便捷,新鮮貨物可以做到即時交貨,效率高,成本較低,因此物流業界和本澳的中小商戶,形成完整有效的商業鏈和生態鏈。
筆者建議,政府通盤考慮九澳碼頭、港珠澳大橋貨運中心和內港貨運碼頭的分工;內港分區規劃;噪音;交通等因素,通過跨部門合作和頂層設計,明確內港未來的功能角色。
在沿岸商業街及水岸公園方面,筆者認為,內港人口密集,但缺乏具規模的休憩場地、綠化空間、康體設施,亦缺少優質的綜合性生活配套。目前,內港沿岸仍有部分丟空的地段和荒廢的建築物,筆者建議政府圍繞區內民生所需,活用空間,打造商業街和公園。
林震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