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丟失”焦慮
前幾天聽朋友分享她的育兒困擾,五歲的女兒從公園玩回來後才發現玩具忘在那裡了,於是朋友帶着女兒下樓去找,一路不停對女兒教育道:“自己的東西要看好啊!”“這是你自己在日本買的,丟了就沒了!”“你下次可不能這樣了。”結果去到發現,玩具還在原地,朋友繼續不忘教育女兒,“下次一定要記得拿好自己東西,萬一被拿走就找不到了。”“為什麼會被拿走?”小孩拿着玩具反問道。
朋友當然被問得愣住。因為實際上在一個正常、健康的社會環境裡,確實不該拿別人的東西。更別提偷了。但在許多地方,走路時我也得不時警惕自己包包,尤其是有次在拱北被尾隨的一人伸手進我的包,恰好被我發現後,更是謹慎了。這種對個人所有物“丟失”的焦慮、不安的感受,我一邊抗拒一邊又難以擺脫。
在澳門倒是好很多。來澳旅行的朋友看到我們在茶餐廳隨意扔下包包就去洗手間,她覺得太不可思議。日常時候,她若是一人到咖啡店工作,尿急了也不敢擱下電腦和包包,有時得忍大半天,這種對環境與人的不信任,是長期的生活經驗累積的結果,以及對父母那一代焦慮的繼承。
但能夠讓人安心的環境也是共同建造的。比如在澳門丟失的東西,只要回去原地,絕大多數時候都能找回來。這並不是說生活在澳門的所有人都沒有“丟失”焦慮。假如我們大人們不幸地繼承了上一代的、異地的這種焦慮,還有必要傳遞給我們的下一代嗎?比起物件遺失的事實,保護孩子的信心、安全感和掌控力應當更為重要。記得有次在釜山泡桑拿,進去之前韓國的年輕人都是隨手把自己的手機放在一個架子上,我看着,遲疑了。“難道他們不怕被別人順手牽羊嗎?”
為什麼會被順手牽羊?聽說他們從來不需要擔心這些。
葛 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