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慣就對了
我想大概每一位進場的觀眾,至少會哼上兩句“落花滿天蔽月光”,但全本觀賞的機會卻不多,甚至我也只隱約記得小時候,家裡有盒任白《帝女花》錄音帶,要不就是在電視重播多次的“滿東華”籌款節目,才得見任白站在咪高峰前演唱。
這次桃花源粵劇工作舍帶來的《帝女花》演出,雖有一些改編,又用上了過去粵劇較少出現的現代舞台技術,但至少讓年輕一代觀眾有機會看完故事的來龍去脈。由於提早到達現場,只好在劇院外的咖啡店稍等,這家平日大概多數坐着觀光客人的店,這天多了些陪伴老人家看戲的年輕人,時間到了人們魚貫進場,隊伍中果然混着不同年齡層的觀眾,也是平日看戲時少見的盛況。
關於演出的爭議,大多圍繞着原著劇本改編,抽象化的舞台美學。有意義的是,在批評出現後,導演亦有禮地撰文回應,讓讀者進一步了解這部革新版的改編方式。
但凡對經典進行改編,必遇巨大挑戰,人們對經典的固有印象,不易被動搖,而且常常會將革新者視為不懂傳統,不尊重傳統。事實上,粵劇於明代萌芽,至任白全盛時期之間的演變從未止息,白雪仙本人亦屬對粵劇美學不斷創新者。有時我們會輕易將“傳統”兩字冠在別人頭上,將一種成熟起來才不過百年的劇種定義為“傳統”也許方便分類,可是不可以因為它被稱為傳統而失去持續發展的機會。
這革新版的《帝女花》,在劇本或者舞台美學上,也許仍有不少可議之處,或者我們該從作品本身去評論它,議論它的藝術呈現方式,好或不好,哪些改編得好哪些未如人意,而不是用我們看得慣不慣來衡量一件作品的藝術價值。因為但凡創新,其目標之一就是要突破慣性,讓人看不慣就先對了一半,接下來就是看它的藝術手法與內容詮釋了。
(看《帝女花》 · 二之二)
踱 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