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深合區建立綜合型高職院校的必要性
一、引 言
二○二二年十一月下旬,筆者寫了一篇名為《“深合區”場景中,從“實業救國”到“產業提澳”的反思》的文章。該文章建議在橫琴深合區建立一所綜合型高職院校:澳門大灣區職業技術大學(簡稱“澳灣大”)助力四大產業在深合區的發展;文章在二○二三年一月二十五日《澳門日報》“蓮花廣場”發表出來;近來由於對“二十大精神”有了進一步認識、特區政府二○二三年八月四日公佈《澳門特別行政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規劃(二○二四至二○二八)諮詢文本》(簡稱《諮詢文本》),並展開公眾諮詢三十日;因此,對該文章原有的思路進行了調整,現一併敘述。
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施政理念
自“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成為黨和國家領導人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便成為其施政理念的核心,隨着時間推移,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內容更為豐富和深化;在“二十大”報告中,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更成為報告主題的內容。在“二十大”報告中,論述了把中國發展成為:科技強國、教育強國、人才強國、製造強國、質量強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而科技強國、教育強國、人才強國、製造強國這四個理念,正是建立澳灣大的理論支撐。現綜合習近平主席多年來在不同場合,就這四個理念發表的講話,簡述如下:
——科技強國:科技乃是國之利器,國家賴之以強,企業賴之以贏,人民生活賴之以好;科教興國,科技創新。
——教育強國:辦人民滿意的教育,職普融通(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協調發展);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讓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
——人才強國:大師、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不拘一格,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製造強國:推動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推動中國速度向中國品質轉變,推動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製造業是國家經濟命脈所繫,製造業是實體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我國是製造大國,要努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向製造強國轉變;堅持把發展經濟的着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製造強國。
三、“1 + 4”發展策略和經濟適度多元發展
為提振疫後的經濟發展,二○二二年十一月十五日特首賀一誠發表二○二三年度施政報告時,首次提出“1+4”發展策略,“1+4”的理念是以綜合旅遊休閒業為中心,協同發展中醫藥大健康產業、現代金融業、高新技術產業及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會展商貿及文化體育產業這四大產業;以五大產業,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在《諮詢文本》中,對發展五大產業,提出明細內容:如對旅遊業提出:旅遊+大健康、旅遊+會展等內容。
以“1+4”佈局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確實比之前一業獨大局面邁進一大步;但要思考:“1+4”佈局,真的能使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嗎?在“1+4”佈局,澳門經濟是否有足夠韌性,抵抗第二次如新冠疫情的災難性衝擊?
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適度”只能是一個相對概念,沒有客觀標準;我們只能參考成功例子。
針對近期有西方言論指出,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可能對全球經濟發展構成風險。二○二三年八月十六日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在記者會上表示:“我們注意到相關論調,這種論調有悖事實;事實上,中國經濟持續恢復,總體回升向好,依然是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今年上半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長5.5%,……超過美國增速逾3個百分點,……上半年電動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新三樣’出口合計同比增長61.6%。外貿韌性強優勢持續顯現……”從汪文斌的發言可以看到,稱為“新三樣”的電動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的先進製造業,對今年上半年經濟增長貢獻不少。
製造業、特別是先進製造業,對中國經濟發展至關重要;筆者相信這正是習近平主席在“二十大”報告中,強調要把經濟的着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的原因,因為製造業是實體經濟的主體和核心。
在“1+4”佈局下,可以預見,在澳門GDP結構中,第三產業的服務業仍佔主要份額,第二產業的製造業仍處於低份額。
四、先進製造業和先進製造業集群
廣東省省長王偉中二○二三年一月二十一日向廣大海外僑胞、港澳台同胞拜年;王偉中在新春賀詞中說:“今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攜手港澳加快建設世界級灣區、發展最好的灣區,以實體經濟為本、堅持製造業當家……”習近平主席二○二三年四月十至十三日在粵西和廣州考察時指出:廣東要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擺在重中之重;廣東要始終堅持以製造業立省,更加重視發展實體經濟;習近平主席二○二三年五月二十三日回信給澳門科技大學師生,在回信中提及,要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從以上訊息可以知道:實體經濟的製造業,是廣東省的經濟命脈,也是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命脈。
目前,國家的製造業正朝着“先進製造業”和“先進製造業集群”這兩個理念發展;在“十九大”報告、“十四五”規劃、“二十大”報告,以及《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對這兩個理念都有論述。這兩個理念有兩個特色:第一是先進,第二是集群;先進是指:在製造業中,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集群是指:集一個或數個城市之力,把一籃子的製造業,有機地整合成為一個更大的製造業。無可否認,先進製造業和先進製造業集群是建設製造強國重要內容,也為國家經濟發展帶來巨大利益。
在大灣區,先進製造業的例子有:位於深圳市坪山的比亞迪汽車基地、位於廣州市白雲區的廣州菲利斯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位於佛山市順德的廣東博智林機器人有限公司。
國家工信部自二○二一年三月起,先後分三批,公佈共45個國家級先進製造業集群,在粵港澳大灣區共有7個:深圳市新一代信息通信集群;廣州市、佛山市、惠州市超高清視頻和智能家電集群;東莞市智能移動終端集群;廣州市、深圳市、佛山市、東莞市智能裝備集群;深圳市先進電池材料集群;深圳市、廣州市高端醫療器械集群;佛山市、東莞市泛家居集群。
在大灣區,旅遊業、製造業/先進製造業同時發展,成功例子有:佛山市和江門市;佛山以順德美食為主線、江門以開平碉樓為主線,發展旅遊業;但兩市也同時發展製造業/先進製造業,製造業/先進製造業在兩市的GDP,都佔有高份額。
上世紀六十年代、七十年代,澳門也是同時發展旅遊業、製造業,並且取得成功。
五、澳門發展先進製造業的策略
在《諮詢文本》中,可以看到特區政府已非常關注先進製造業(文本稱為高端製造業)的發展,澳門和橫琴成為發展先進製造業的着力點;在《諮詢文本》中,對如何融入大灣區先進製造業的論述似乎並不多。目前,國家、大灣區正高速發展先進製造業,在高速發展的同時,先進製造業呈現多樣性和高增值的亮點。因此,融入大灣區先進製造業,為澳門發展先進製造業,將帶來更大的空間與機遇,澳門將用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這個策略。
澳門企業和廠商,在澳門和橫琴發展先進製造業的同時,可擴闊視野,走進大灣區,了解如何融入大灣區先進製造業。筆者認為,融入大灣區先進製造業的策略是:以探索大灣區先進製造業為起點,以參與大灣區先進製造業為落腳點;這個參與是指:澳門企業和廠商對大灣區先進製造業有所認識後,選擇澳門發展能力所及的先進製造業,與大灣區企業和廠商,在互惠互利條件下,合作發展先進製造業。最後,澳門企業和廠商成為相關先進製造業的產出者;若是這樣,澳門企業和廠商可省卻從零開始及投放大量資金去發展一個先進製造業的困境。
融入大灣區先進製造業的發展,正面可助力澳門先進製造業的發展。另一方面,可使“1+4”的五大產業進一步發展。例如:高新科技可以參與先進製造業研究和開發工作,現代金融業可以參與為先進製造業融資發債工作,會展旅遊業可以為葡語國家組團到大灣區參觀先進製造業和洽談業務;在產業對接、“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場景下,澳門企業和廠商可同時在澳門/橫琴和大灣區發展製造業、澳門有不少人從事實際生產工作。
筆者相信在“1+4”的基礎上,配以泛大灣區的視野,發展先進製造業,必能強化澳門抵抗經濟衝擊的韌性。因此,以泛大灣區的視野,發展先進製造業,是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必由之路。
六、發展先進製造業,必須發展高等職業技術教育。
一個國家、地區、行業的發展,都需要研究型人才、應用型人才、高技術型人才/高技能型人才、技術型人才/技能型人才,這四類型人才來支持。在我國的教育體系中,研究型大學、應用型大學、職業技術大學,分別培養前三類型人才。
二○二三年八月十一日,特首賀一誠列席立法會全體會議,議員龐川就澳門高等院校發展提問,特首在回答時表示,澳門幾所公立大學都是定位為應用型大學,在這回答中,特首對研究型大學和應用型大學的分別,給出精闢論述,在此,筆者不再贅述,只想說明應用型大學和職業技術大學的分別。
應用型大學和職業技術大學都是面向應用的,但兩者有着本質的不同。應用型大學是以學科專業標準培養人才,職業技術大學是以行業、企業所需的技術,培養高技術型人才/高技能型人才;高等職業技術教育講求產學一體、工學交替,職業性和行業性較強。在目前較為普遍認同的“政校行企”四方聯動的高職院校辦學模式中,學校和企業往往共同成為辦學實體。目前,行業、企業所需的技術複雜多變,技術更新迭代,一日千里,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必須有行業、企業的參與,才能培養貼近現況的人才。
在澳門人才結構中,對研究型人才(如專家、學者)的需求,可透過在二○二三年七月一日生效的《人才引進法律制度》引入;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可透過本地大學培養;但高技術型人才/高技能型人才的供給,到目前似乎還沒有完備方案。
上文提及發展先進製造業,是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必由之路;發展先進製造業,總離不開對高新技術、專門技術的掌握。因此發展先進製造業,就必須發展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如建立職業技術大學),培養高技術型人才/高技能型人才支援先進製造業的發展。
其實,並不是只有第三產業的製造業(特別是先進製造業),需要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支援,舉凡需要高新技術、專門技術支援的行業,都需要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例如第三產業的金融業,旅遊業、文化產業等,都需要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支援。
上文提及的佛山和江門,分別建立了順德職業技術學院和江門職業技術學院,支援當地先進製造業發展。另一方面,高等職業技術學院並不只限於培養高技術型人才/高技能型人才,學院可適當上延和下延,培養專家型人才和技術型人才/技能型人才。
二○二三年六月八日,行政長官代表、社會文化司司長歐陽瑜出席澳門旅遊學院二○二三年度畢業典禮。歐陽瑜在致辭時表示,特區政府將繼續支持不同層次人才的培養工作。筆者相信這個提法最佳的實現方案,是為澳門建立一所綜合型高職院校(如筆者建議建立的澳灣大),培養高技術型人才/高技能型人才。那麼,澳門將實現一支完備的人才隊伍,實現了“不拘一格,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人才策略。
七、澳門大灣區職業技術大學的建立
國家為了發展珠江三角洲灣區經濟,提出建立粵港澳大灣區的構思;國家於二○一九年二月十八日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簡稱《規劃綱要》)。在《規劃綱要》中,定位澳門為“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突出了澳門城市自身優勢,為澳門的旅遊業、商貿業、文化產業,定下了明確發展方向。為了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國家於二○二一年九月五日印發《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簡稱《總體方案》)。《總體方案》的主要內容是:在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國家助力澳門發展,在澳門已有一定基礎的四大產業:科技研發和高端製造業、中醫藥等澳門品牌工業、文旅會展商貿產業和現代金融業。筆者相信1+4發展策略是整合了《規劃綱要》和《總體方案》的內容而提出的發展策略。
二○二二年四月十二日,特首賀一誠列席立法會全體會議,議員何潤生就如何在深合區發展四大產業提問,特首在回答時表示,四大產業並不只為深合區,澳門都要做四大產業;特區政府為澳門而定的四大產業,是引伸到深合區,而不是由深合區引伸到澳門。在《諮詢文本》中,也可看到四大產業以澳門為本位的發展思路,基本符合澳門現況。
筆者覺得,更為進取的策略是澳門發展四大產業和深合區發展四大產業應雙向而行,因為若澳門深度發展四大產業時,澳門固有制約,如人力資源、土地資源、投資規模、市場規模,便會浮現出來。若四大產業在澳門和深合區對接發展,相信在制約出現之前,便可得到緩解。因此,筆者認為有必要在深合區建立澳灣大,為四大產業在澳門和深合區對接發展,培養必要的人才。澳灣大以培養高技術型人才/高技能型人才為主體,但不限於培養這兩類型人才,有需要時,可適當上延和下延,培養專家型人才和技術型人才/技能型人才。
上文提及發展先進製造業,是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必由之路;發展先進製造業,就必須發展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澳灣大以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為本位,因此為先進製造業培養相關的人才,是應有之義。澳灣大在服務四大產業對接發展的基礎上,聯動大灣區、以至廣東省的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辦學實體,開辦和先進製造業相關的課程,必能辦好企業和廠商滿意的高等職業技術教育。
對澳灣大建立,筆者寫了一篇名為《橫琴與“澳門大灣區職業技術大學”——論兩者互為對方帶來的機遇》的文章,刊登在二○二一年十二月出版的《澳門經濟》學報第51期。在文章中論述了澳門缺乏建立一所綜合型高職院校各方面的條件;《總體方案》提出粵澳雙方,以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的機制建立深合區,這個機制為澳門在深合區建立一所綜合型高職院校帶來契機。在此,筆者不再贅述。
八、結 論
“1+4”佈局確實使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邁進了一大步。乘着國家、大灣區高速發展先進製造業的東風,澳門以泛大灣區的視野,發展先進製造業,無疑更能強化澳門抵抗經濟衝擊的韌性;發展先進製造業,既符合國家發展成為製造強國的策略,也是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必由之路。
發展四大產業更為進取的策略是:澳門與橫琴對接發展四大產業。因此,有必要在深合區建立澳灣大,為四大產業對接發展,培養必要的人才。在四大產業的基礎上,進而發展先進製造業,是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必由之路。為此,澳灣大在服務四大產業對接發展的基礎上,聯動大灣區、廣東省的辦學實體,開辦和先進製造業相關的課程。澳灣大以服務四大產業對接發展為起點,進而服務澳門先進製造業發展,以全面服務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為最終目標。
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蘊含了科技強國、人才強國、教育強國、製造強國四大理念的內容。澳灣大以製造強國理念為立足點,拉動其他三大理念的發展。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與澳灣大的建立,定能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應有貢獻。
“1+4+1”(最後的1是指:以泛大灣區的視野,發展先進製造業)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必然存在不少困難。習近平主席曾鼓勵澳門:桌子上也可以唱大戲。相信,這些困難是可以克服的。因此,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進程,必定是光明的。
澳門大學軟件工程碩士 梁根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