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三重要考古成果發佈
南海千五米海底發現明代沉船
據中新社、香港中通社消息:中國國家文物局十九日在京召開新聞發佈會,介紹“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通報了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遺址、漳州聖杯嶼元代沉船遺址、威海甲午沉艦遺址三項重要考古成果。
出水瓷器等五百八件
中國國家文物局介紹稱,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遺址位於海南省三亞市東南約一百五十公里海域。是中國首次在一千五百米深海發現的明代沉船遺址,是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貿易往來與文化交流的重要見證。
據介紹,在位於海南本島與西沙群島北礁之間的這兩處沉船遺址,中國水下考古工作者通過海洋物理探測、載人潛水器水下調查以及三維影像和激光掃描記錄等,確認兩處沉船的保存狀況,提取出水瓷器、陶器、原木等近五百八十件(套),實證了中國先民開發、利用、往來南海的歷史事實。
證明代“海絲”繁榮
中國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研究館員宋建忠表示,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遺址保存相對完好,文物數量巨大,年代比較明確,還是目前同一海域首次發現出航和回航的古代商船。
據報道,一號沉船滿載外銷的陶瓷器,二號沉船則裝載了從海外輸入的木材,這是中國首次在同一海域發現出航和回航的古代商船,再現了明代中期海上貿易的繁盛景象,有助於深入探索和充分理解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雙向流動。
歷史上,從中國廣州、泉州、杭州、揚州等近海城市出發,從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遠達非洲東海岸的海上貿易通道被稱為“海上絲綢之路”。而南海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必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