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資源打好小車手基礎
疫後復辦盛事,碰上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七十大慶,賽程不僅橫跨兩周共六天,更安排多項國際級賽事重臨東望洋賽道,以饗世界各地車迷。期間聯同六大綜合旅遊休閒企業推出活動,全方位輻射賽事氣氛,搞旺小城。
首周五場精彩賽事昨圓滿落幕,成績優秀者不乏本地年輕車手身影。重頭戲四級方程式大賽決賽,成為英國車手林伯雷與本澳車手梁瀚昭之爭。二人實力旗鼓相當,亦十分年輕。“本地薑”梁瀚昭為近幾屆大賽車常客,更涉足過三級方程式,作戰經驗豐富,屬於國際級優秀車手,堪為本地青年車手的學習榜樣。
本澳賽車活動走過七十春秋,歷史悠久,亦產生過冼拿、舒麥加等“車神”。本地好手歷來積極參與,但能夠蜚聲國際者屈指可數,主因培養車手不易。先是本澳長期以來缺乏這方面的資源,如硬件和師資等一整套訓練系統,還有是本地愛看賽車的人不少,真正培養子女成為職業車手,又有多少父母願意?
隨着社會進步,澳人觀念開始轉變,漸明白賽車是體育競技,由訓練、場地規劃和安全設施等嚴謹規範,講求機械、技術、車隊等有機結合,實為團隊加個人技能的綜合比拼。同時官民推動大賽車文化不遺餘力,尤其每年大賽車期間,親子嘉年華、車展、模擬遊戲、攝影比賽,各適其適。小朋友從小鍾情於賽車和東望洋跑道,為賽車運動播下小小火苗。
要成為賽車手不易,外地經驗,小朋友一般在七、八歲玩卡丁車開始,期間加大升級卡丁車馬力作訓練,試想除家長全力支持,還需要大量金錢和時間,對學業必有影響。澳門欲培養專業車手,政府扶持是必需的,可善用如路環小型賽車場等資源,又或集中資源與外來專業師資合辦不同級別的卡丁車訓練課程,逐步形成整套基本訓練系統,促進小車手技術進步,發掘有潛質者。打好基礎,應是培訓本地小車手的方向。至於日後出外深造,甚至尋找賽車資源,需要與國際車隊與商業運作等接軌,長路漫漫,但有志者,事竟成。
夏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