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教育改革
跨學科、主題式、能力導向、PBL等等的新學習模式,都不約而同地指向一個共同概念——教學場域的延伸。所謂教學場域的延伸,即是過去課堂的固定時間與系統知識、與世界的界線壁壘分明、學習與現實應用存在明確區分等等特質,要逐漸放開、模糊界線,在空間上從課室延伸出去、融入實際的環境;在時間上跳出傳統的時間表、增加彈性;在知識體系上,尋找與真實世界的連結。
科技發展所驅動的數位學習、線上學習或人工智能學習,被許多人當作對此問題的有效回應,其實遠遠不夠。科技只是手段,再多、再強的科技都無法將教育體制從訓練考試機器的生產線,轉化為培養一個能夠解決實際問題、持續自學探究的人的有機系統。現在常見的用電腦輔助出考卷、用大數據分析錯題給予適性、適當的輔導、創造一個人工智慧學伴協助學生溫習功課等應用,這些只是教育改變的初級階段。事實上,放在大脈絡中,這些科技目前的主要意義,似乎在於解放教師的精力與時間,以促進真正重要的、實質的改革。
在下一個階段,我們或許需要思考教育典範將何去何從?學科本質要發生怎樣的質變?又為何是這樣?以中文科為例,中文科過去一直被嘲笑為沒用的科目,這種批評所蘊含的,是一種將教育產業技能化、產值化、資本化的觀點。批評者在這方面論述得不很充分,捍衛者也提不出有效的反擊。如何將中文科的溝通、思維能力與解決現實問題連結?如何向世人展示審美作為生命的重要成分,是值得追求的事?以及如何明確正視中文教育於課程標準中“文化自信”這一目標所揭櫫的企圖和作用?它不會有一個永恆的最終版本,因為每一個時代都有自己的定海神針。
這個過程必然有得有捨,我們也許必須接受我們的下一代將不再擁有我們這代人普遍擁有的知識,思維模式和具備的能力也將不同。他們或許會失去一些我們認為非常美好的部分,但也會結出我們未曾品嘗甚至想像過的果實。思考教育問題從來不在於教育本身,而關乎到對於整個世界的透視,例如貧富差距正在擴大,資本正在鞏固階級,其不僅發生在真正的財富上,也發生在知識上:電子訊號讓世界變成碎片,人類對現實的感知能力在下降;道德被綁架,權力對意識形態的控制前所未有的蓬勃等,這些際遇又豈是僅靠一個天真的教學方法就能撼動?
苦 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