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江原道的豆腐
中國有句古話:“人生有三苦,撑船打鐵磨豆腐。”對這個說法,我曾經心有疑慮,思忖前兩者需要付出巨大的體力勞動,且工作環境惡劣,自然是十分辛苦的工作。那磨豆腐呢?看上去並不繁重,豆腐坊也是能遮風避雨的地方,為何並列三苦之一?
直到我在韓國江原道旅行的時候,才解開了困惑多年的謎團。江原道是朝鮮歷史上的八道之一,這裏風景秀美,有高山、森林和海岸線,是著名的旅遊景區。如今的江原道被“三八線”分割為兩部分,所以,就有了分屬韓國和朝鮮的、不同的“江原道”。韓國好友盛情邀請我到韓國江原道,向我極力推薦當地的一道美食——嫩豆腐。這引起了我的好奇,據我所知,豆腐原產地在中國,後來大約在宋朝時期傳到朝鮮,從此豆腐就成了朝鮮人民的日常食物,這本來就是很稀鬆平常的食材,怎麼到了江原道就成了招待賓客的“頂級美食”了呢?
還沒到豆腐店門前,就已經聞到一股豆腐特有的清香,這還真是讓人意外的發現。朋友熱情地介紹說,這家店舖已經開了八十多年,歷經三代人,口味和工藝一直都保持不變,平時顧客都是絡繹不絕的。我特地參觀了豆腐店的製作過程,工藝流程大同小異,都是將泡好的黃豆開始磨製,然後提取豆漿,煮沸豆漿,再將其冷卻,凝固出豆腐。唯一不同是在這個環節,店家提了一桶海水加入滾熱的豆漿中慢慢降溫,這倒是別開生面。因為在中國製作豆腐的過程中,也是極其講究用水的,清人顧蔚廬就云:“山泉釀豆腐,味至淡而有餘芳。非尋常井水可比也。”但用海水來調製豆腐我還是第一次見,後來和店主閑聊得知,製作豆腐其實很繁瑣,從豆類的採買、挑選、泡製、磨漿、過濾、煮製、點鹵、壓製、成型等等環節,都需要親力親為,不敢有差錯,耗時耗工,實在勞心費力。而江原道的豆腐店有很多,傳承上百年的也有不少,各家都有自己的訣竅,唯一相同的就是採用當地純淨的海水來製作,所以風味別具一格。
當地人也堅信,只有用當地的海水製作的豆腐才是最適合韓國人口味和健康的,這還真是符合韓國人一直提倡的“身土不二”精神。
將一塊白玉般的豆腐放入口中,不加任何佐料,入口細軟綿糯,還有淡淡的甜味,很難想像口感如此之好。看着朋友滿懷期待的目光,我竪起了一個大拇指,旁邊的店主老太太滿是皺紋的臉也綻放開來。其實這就是韓國社會最真實的寫照,對比中國的地大物博、物產豐饒,韓國可說是貧瘠之地。這裏的民衆最擅長的,就是將身邊最普通的事物通過不斷發掘、研究、創新和保護,以極強的民族自豪感和珍惜的態度,賦予其特別意義。難怪當年看《大長今》時候,不明白為什麼一道普通的豆腐火鍋,能讓她和韓尚宮激動得熱淚盈眶,原來是她們對待食物和食客的態度,帶着愛心和感激之情,這真是一種神奇的力量。經過上百年的傳承,讓一塊嫩豆腐成為江原道聞名遐邇的名菜,這樣的精神正是大韓民族最可怕,也是最可敬之處吧。
王 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