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馬”潛艇
島內媒體近日表現亢奮,聚焦首艘自製潛艇“海鯤”號。這是該潛艇自去年九月舉行下水儀式後,首次對外展示完整全貌並真正“下水”。不過對於這艘依靠多方技術拼湊出來,表面坑坑窪窪的潛艇,越來越多人開始質疑,真實戰力恐怕難以滿足台軍設想。
“海鯤”號於二月廿六日從組裝工廠被拖出後,轉移到三點五萬噸的浮動船塢。廿七日上午,在四艘特戰突擊艇的戒護下,浮動船塢開到航道後注水下沉,“海鯤”號得以第一次“下水”。報道稱,由於此前島內對這艘自製潛艇多有批評,甚至嘲諷“下水就會沉沒”,因此該潛艇最終浮在水面時,圍觀民眾還大肆慶祝“浮起來了”、“沒漏氣”。然而,早在去年九月“海鯤”號舉行的“下水儀式”上,就有媒體注意到,圍殼部分凹凸不平,引發關於該艇“趕着下水”、“施工不仔細”的議論。美國“動力”網站也注意到,去年九月亮相的“海鯤”號潛艇的圍殼加工品質“可能沒有達到最高水平”,最新的照片也並未能完全改變這些觀點。有綠媒解釋,潛艇的圍殼是用於收納桅杆及提升垂直穩定度,須採用與壓力殼不同的材質,會產生所謂“瘦馬效應”,因此屬於正常現象,無須擔憂。“瘦馬效應”是指船舶製造工藝中的特殊現象,即船體結構在焊接過程中會產生一定的變形,尤其是外板及上層建築。
由此可見,台灣自製潛艇表面凹凸不平,其實就是焊接技術儲備不足的直接體現。這艘潛艇開工以來曝出的一系列醜聞和爭議,未來該艇恐怕真的會成為台軍官兵避之不及的“危險之地”。
馬 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