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和珅到四大家族
打貪的新聞,幾乎無日無之。其實貪腐的事,歷代都有,惟是最具代表性的貪莫過於清代滿洲正紅旗人。姓鈕祜祿氏,字致齋。乾隆末官至大學士,貪財瀆職,致吏治大壞。嘉慶四年諸臣競相彈劾他,常列舉二十大罪狀,將他革職下獄,賜死,並沒收家產。他就是和珅。
民國時候,當然也有貪腐,而貪腐的不是一人,而是家族,又不只一個家族,是四大家族,這四大家族正是當權者裙帶關係的蔣、宋、孔、陳。要怎樣才能夠徹底消滅貪腐現象?劉向《說苑 · 政理》的第一章有妙法。文章說政有三品:“王者之政化之,霸者之政威之,強國之政脅之。夫此三者各有所施,而化之為貴矣。”
他說政治有三個等級,成就王業的政治用仁德教化百姓,成就霸業的政治用武力威懾百姓,強暴之國其政治用刑罰脅迫百姓。這三種政治各有施行的場合,但以仁德教化為最高。要是沒有效果,就以武力威懾他們,威懾也沒有效果,最後用刑罰來懲治他們。用到刑法的政治,並非王業的人所推崇。最好是用仁德教化,樹立榮辱觀念並明確指出甚麼是防範和禁止。崇尚禮義大節以予百姓示範,輕視財帛金錢,改變他們的觀念。
金銀珠寶,飢不能食,寒不得為衣。甚麼才是寶?《左傳 · 襄公十五年》:宋人或得玉,獻諸子罕。子罕弗受,獻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為寶也。故敢獻之。”子罕曰:“我以不貪為寶,若以與我,皆喪寶也,不若人有其寶。”蘇軾《前赤壁賦》:“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正如包拯說:“廉者,民之表也;貪者,民之賊也。”問題是教導人民知廉恥。
今天世人把錢財作為有面子,顛倒黑白,寧有不貪之理?
冬春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