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1+4”就業亦如是
上個月,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主任、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夏寶龍在澳考察調研期間,了解到本澳失業率雖降低,但仍面對擇業問題;希望透過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讓居民有更多就業選擇,亦希望積極融入新產業發展。其中重點關心本澳青年發展及向上流動,表達了青年未來會有更大更多舞台,希望珍惜中央與特區政府給予的機遇,在“1+4”適度多元發展中做好自身建設、提升競爭力,並鼓勵年青人多做嘗試,為自己創造更多條件及機會。
隨着本澳博彩業一業獨大的傳統局面扭轉,牽一髮而動全身,就業形勢亦隨着日趨成型的“1+4”經濟適度多元結構而相應改變,迎來嶄新局面。特區政府統計暨普查局數據顯示,今年二月至四月,本地居民失業率為百分之二點五,均較上一期(二〇二四年一月至三月)下跌〇點二個百分點,兩項指標基本恢復至二〇一九年十二月至二〇二〇年初水平。新增就業人口主要由非博彩業的就業人口增加所帶動。十六至三十四歲的失業人數持續減少,具有高等教育學歷的失業人數更已連續六期下跌。
歷經三年疫情考驗,這屆港澳青年對就業亦持不同想法。有香港青年對筆者表示,現在青年人追求的價值更加多元,和以前八九十年代的傳統價值觀狀態不同了,眼界要再打開一些;認為評判人生的標準不是只有一條,而是十萬八千條路,大家都可以分散走,最扎實最安穩的方式都是要靠自己的技能吃飯。
今年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佈實施五周年,港澳青年在大灣區就業創業生活的便利程度、獲得感和歸屬感,一直是港澳社會對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重要考量。上個月底,廣東省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分組審議了《廣東省促進港澳青年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九市就業創業條例(草案)》,這是廣東省人大推進大灣區立法的首批立法項目之一。五年來,廣東通過“灣區通”工程,持續完善港澳青年在大灣區內地九市就業創業的法治保障並形成長效機制,基本實現港澳青年來粵就業創業身份待遇同等、政策無障礙,為的就是讓港澳青年在廣闊天地中放手一搏、大有可為,在融入國家大局的過程中收穫一個更好的自己。
對本澳青年而言,雖然疫情期間的就業現實與理想狀態有一定偏差,但面對現實、審時度勢,“騎牛搵馬做住先”則是普遍心態。事實上,隨着博彩業的深度調整以及多元經濟、深合區提供的豐富機會和諸多利好政策,不少人或繼續深造,或自主創業,包括在文創市集擺攤,從基礎做起,嘗試探索創新領域尋求突破,無論成功與否,都有親身體驗來的寶貴經驗,是屬於自己的成長故事;與此同時,不少本澳青年亦看好政府提倡的大灣區、深合區,考取深合區政府僱員或者參加有關實習計劃,謀求前途出路。對這屆年輕人而言,昔日本澳社會成功人生的入場券不再是最具誘惑力的“上岸”選擇;隨着疫後經濟快速復甦,多元經濟佈局提供的選擇更加豐富,社會整體就業環境對本澳居民特別是青年更加友好、更有吸引力以及競爭力。
萬事須己運。自古以來,活力和創造力都是一個社會進步的源泉,每一個時代的青年擇業就業尤為重要。惟有各行各業都有源源不斷的人才,年輕人有拼搏的熱情和向上、向好的希望,整個社會才能不斷向前,政府治理才能長治久安。回歸祖國二十五年,如今日新月異的深合區、大灣區,將本澳與祖國內地緊緊連成了同呼吸、共命運的共同體;“就業”作為社會第一課,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的本澳青年一代,正努力嘗試着在條條大路通羅馬的海闊天空中勇敢開路,腳踏實地,駕馭未來。
嚶 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