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麻將“鋤大D”祖孫同樂
六年沒到過美國,我們錯過了近距離接觸一對孿孫的機會。今次重臨,女兒家中一切依舊,孩子卻倏忽之間長大了,由纏在身邊團團轉的小可愛,變成剛升上中學、“一言九頂”的準少年。所不變者,是對公公婆婆作為玩伴角色,依然十分期待。過去是砌玩具鐵路,讓不同方向的火車嘟嘟嘟地交叉行走;用筆玩三個圓圈或交叉拉成一直線遊戲,還要抽點時間認讀唐詩。如今玩法全由孩子主導:“鋤大D”,打麻將。不要提唐詩和方塊字了,和公公婆婆用廣東話溝通,對他們來說,是最大的善意,也是極大的挑戰。
患有ADHD的孫仔手中永遠有一副啤牌,任何時候都可以自得其樂,這當然比滑手機健康多了。我不懂“鋤大D”,孫女敦促我務必要學,否則如何一起玩?這是當然的。於我而言,沒興趣玩也得學,因為遊戲是彼此溝通的橋樑,在遊戲中順便帶出一些做人道理,若他們聽懂了,領略了,也就不枉此行。
孫女建議我先觀察她和弟弟怎麼玩,還千叮萬囑:專心學,不要看手機。終於,老公解救了我,他一邊玩一邊解釋,觀察了兩回,我已經可以參與。
記不起上一次打麻將是何年何月的事,但肯定我們從未在家中開過麻將局。家裡的麻將牌是純遊戲工具,兩個女兒小時候是和父母一起玩而略懂打牌的。這回跨代麻將局,發現一有趣現象:孿孫不約而同都喜歡“砌十三么”,雖然沒有一次成功,仍樂此不疲。我們的遊戲規則只是輸和贏,不論番數,但不准食雞糊。他們明白,砌成一副十三么,糊出了就是大牌。向大牌挑戰,大概是初生之犢的共性吧。
兩個孩子由在母親體裡爭空間爭營養,到離開母體後爭寵愛爭注意力,一直都處於既競爭又合作,而競爭多於合作狀態。和他們打麻將、“鋤大D”能促進手足和諧團結,練習聽講廣東話,減少爭執,是我們此行的最大喜樂。
沈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