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海造地改變城市發展
陳顯耀
澳門的氹仔與路環之間原為海面,由路氹連貫公路連接,後因土地不敷使用,政府決定填海造地成為今日的路氹城。該區包括規模龐大的路氹金光大道,兩旁建有多家酒店及博彩旅遊休閒設施,以及澳門科技大學、澳門蛋等項目。
二〇〇九年十一月二十九日,特區政府公佈獲國務院批准澳門填海造地三百六十一點六五公頃。新城區填海地共分為A、B、C、D、E五區。A、B區分別位於澳門半島的東面和南面,C、D區位在氹仔島北面,E區位於氹仔島東北角。其中以A區面積最大,約一百三十八公頃。新城區規劃包括居住地、商業區、公用設施區、綠地或公共開放空間、公共基礎設施等,充份發揮新城區的使用,但並不發展博彩業和低密度住宅項目。
另一方面,澳門經濟的高速發展帶來了對土地的迫切需求,城市擴張和基礎設施建設的快速推進,使得澳門的城市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鏡頭捕捉了這些變化,從高樓大廈的崛起到交通網絡的完善,每一張照片都講述着澳門發展的故事。另外,城市化的推進,澳門的傳統行業也面臨着轉型的挑戰。筆者的攝影作品不僅記錄了城市硬件的變化,也關注了這些變化對傳統行業的影響。
(鏡頭下澳門城市宏觀變遷 · 四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