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得的慰安
看到留學英國倫敦的外孫女何恬,在德國萊比錫聖托馬斯教堂所拍的一組照片,給正處鬱鬱不樂的我,帶來了難得的慰安。
樹葉落盡的枝條作為前景的聖托馬斯教堂,聖托馬斯教堂前的德國作曲家約翰·塞巴斯蒂安·巴哈立像,聖托馬斯教堂內古老的管風琴、熠熠發亮的彩繪玻璃窗、還有偉大巴哈的長眠之地……。
從一七二三年至一七五○年,巴哈在聖托馬斯教堂擔任唱詩班指揮,並在教堂裡創作了二百多首超越人生無限的清唱劇、彌撒曲等。二○二五年,正是卓越睿智的巴哈誕辰三百四十年、逝世二百七十二五周年。在這個特別的年份裡,恬恬自覺選擇趨前拜訪聖托馬斯教堂,與巨人對話,傾聽歷史回聲。
恬恬六歲多始隨師學習小提琴,她似乎與英國有緣,十四歲考了英皇八級,考官是英國人。從小至今,恬恬沒有脫離音樂,讀小學中學時在兒童合唱團唱歌,讀大學時在學校管弦樂隊拉琴。在倫敦,她經常出席音樂會;在德國,她為心不甘情不願地錯過一場演奏柴可夫斯基《第五交響曲》音樂會而惋惜……對恬恬的成長,我可說貢獻甚微!但她的父親、母親,還有她的老師,卻是含辛茹苦地把她培養成為一個正常的人、健康的人。
從來沒有期待恬恬成為職業音樂家,我只希望她有學有所成的專業,音樂,永遠作為她的精神寄託就已足夠!不要像另外一些孩子那樣,年幼時只為了成為一位“特長生”而學這學那,長大後,卻把曾經付出過心血的追求棄之以敝屣。“潮水退了,才知道誰在裸泳”。“日子過畢,才知道誰愛音樂”。
巴哈曾說:“音樂不僅僅是我的工作,它是我的生活”。但願何恬,聽巴哈的話,終其一生地也把音樂當成自己的生活。
費拉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