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澳融合仍須建言鼓勁
全國“兩會”將於本周二、三分別開幕。今年是“十四五”收官與“十五五”開啟的關鍵之年,加上粵港澳大灣區、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全面深化進入關鍵階段。澳區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澳區委員連日來前瞻議題,均聚焦深合區發展,尤其第二階段的發展任務,建言獻策。
去年十二月,藉澳門回歸祖國廿五周年,國家主席習近平蒞澳視察並第五次考察橫琴。農曆新年過後,中央港澳辦、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隨即赴橫琴調研,部署深合區第二階段的發展,體現中央對橫琴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高度重視。國家高度重視並已作出系列重要指示、總體發展目標和階段性要求。目前,深合區在人流、物流、資金流等方面已有一定成效,但與社會期望仍有落差。
隨着琴澳之間的人員往來日益頻繁,需要持續在通關技術和效率等,提升跨境人員流動便利,並進一步完善職業發展空間、子女教育、醫療資源和交通銜接等的配套政策和服務。物流方面,在持續推進貨物通關便利化、准入監管等方面細化形成多項創新舉措,但仍需進一步細化,使政策落地,實現貨物“一線”放開,以及持續完善琴澳物流數據和制度的對接。資金流方面,通過出台如“橫琴金融三十條”等,深合區積極探索,為跨境資本自由流動提供了強大支持。但粵澳兩地金融監管體系存在差異,資金流動的便利化及跨境金融的創新開放程度還需進一步協調和合作。琴澳規則銜接、機制對接,未臻完善。
作為中央與澳門的橋樑,澳區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澳區委員擔當上情下達、下情上傳的重要角色,如何破除深合區發展的阻礙,更好促進琴澳兩地規則深度銜接和融合,需要透過他們積極調研與集結形成建議與提案。正如行政長官岑浩輝日前會見澳區全國人大代表時指出,特區政府正加強推進深合區建設,強化規則銜接、機制對接,鼓勵代表、委員大膽提出創新的意見,在確保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上,探索深化深合區進一步發展的可行政策。
夏 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