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念蒼生 懷抱天下
十九世紀美國牧師克拉克曾說:“政客只看下一屆的選舉,政治家看下一代的福祉,這是兩者的區別。”從華人的角度看,美國前總統卡特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政績,大概是在任內對華友好、積極推動中美建交。卸任後的他低調生活,從不言休,尤其對環保和公共衛生領域的貢獻,全世界有目共睹。
避免核熔毀變成致命災難
卡特生於美國佐治亞州一個小鎮,成年後得其父親好友、眾議院議員斯芬 · 佩斯說情,把他保送到美國海軍官校,展開十一年的海軍生涯。畢業後,卡特獲授海軍少尉軍銜,一九四八年轉至潛艇部隊,先入讀康涅狄格州潛艇學校,學有所成後到太平洋艦隊常規潛艇“鯧魚號”服役,翌年再晉升為海軍中尉。踏入五十年代初,卡特到梭魚號潛艦執勤,其後取得了潛艇艦長資格,亦曾擔任過副艦長。未幾,卡特成為美國首批負責核動力潛艇的研究人員,在美國原子能委員會工作,期間認識了研究項目負責人、有“美國核潛艇之父”之稱的海曼·里科弗上校(Hyman Rickover)。里科弗出名勤奮拼搏,對下屬要求極為嚴格,對卡特一生更是影響深遠。在他的栽培下,卡特成為美國當時少數核反應爐技術專家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全球迅即陷入冷戰,美國和蘇聯之間的明爭暗鬥,更凸顯掌握核技術的戰略意義,卡特在軍中累積的經驗、技術和知識,不久便派上用場。一九五二年十二月,加拿大原子能公司的喬克河實驗室發生堆芯熔毀,數以百萬公升的高放射性廢水淹沒地下室。堆芯熔毀又稱核熔毀,是核反應堆因無法及時冷卻而熔化造成的損毀。堆芯熔毀後可引發具放射性物質外洩,影響人類及生物健康。
意外發生後,美國軍方派遣卡特領導一支搶救團隊,協助關閉該反應堆。過程中,美、加兩國的搶修人員都必須先穿上防彈衣,嚴防輻射沾染,再進入高通量堆芯工作,務必在最短時間內拆解反應堆的有關裝置和配件。不論在擔任美國總統期間,抑或卸任之後,卡特對原子能的態度一直不變。任內他曾簽署總統令,停止美國研製中子彈。作為處理反應堆事件的關鍵人物,卡特在完成任務後一年,曾接受排泄物放射性檢測和醫學觀察,為當時處於萌芽期的核醫學研究,提供重要的臨床數據。
從“鄉巴佬”到綠色能源先鋒
一九五三年,卡特因父親去世,決定退役還鄉,接手家族的花生農場,同時經商買賣化肥。到了七十年代,卡特開始參與社會活動,透過跟民眾廣泛接觸,逐漸在普蘭斯鎮建立人脈和名聲,其後他索性踏入政壇,以“鄉下佬”形象競選成功,成為佐治亞州第七十六屆州長。在任期間,卡特強調提升政府效率,促進社會和諧,致力消除種族隔閡。他曾公開宣稱,種族歧視的時代,在美國已一去不復返;他甚至將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的肖像照,掛在州議會大廈內,並提拔黑人參政。
卡特擔任州長的另一施政“亮點”,是他對自然環境的重視,任內透過加強法制、採取保護自然資源等措施,樹立“成就非凡的州長”的形象及聲望,為他後來競選總統,累積了豐厚的政治資本。一九七六年,卡特代表民主黨,在美國大選中擊敗時任共和黨總統福特,成功入主白宮。卡特任內,美國內憂外患:外有因越戰帶來的社會分裂,內則應對來勢洶洶的能源危機,尤其對外國石油的過度依賴、以及美國能源消耗量之巨,皆對其管治造成嚴峻考驗。
為應對美國能源問題,卡特成立了能源部門,着手制定國家未來能源計劃,探討發展核能及其他再生能源可行性。他曾發表電視講話,呼籲所有美國公民節能減碳。為起帶頭作用,卡特在白宮安裝太陽能發電,用作室內熱水設備;在冬季期間,他不時穿着毛衣,用以抵消白宮暖氣因調低而減少的熱能。
一九七九年,國際石油價格高企,當時的卡特因施政不力而民望低迷,他節能減排的未竟之志,最終被後來接任的里根,幾乎抹得一乾二淨,最象徵式的舉動,莫過於將白宮的太陽能電板全部拆除。直至多年後奧巴馬上台,才重新安裝太陽能系統。從今天的眼光看,要說卡特是環保先鋒也不為過。
跨越國界 擁抱全世界
卡特連任失敗,在美國政壇的表現,或許不算特別亮眼,然而他下台後並未停下腳步,相反更積極參與國際及外交事務。他在埃默里大學成立卡特中心,專注研究國際問題,致力改善全球發展中國家人民的生活水平。二○○二年,諾貝爾委員會為肯定卡特多年來尋找和平解決國際衝突的方案、推進民主和人權、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等相關工作,向他頒授諾貝爾和平獎。
在全球公共衛生領域,卡特中心有效控制麥地那龍線蟲病在低收入國家廣泛傳播,成績有目共睹。人類若飲用不潔凈的水,而水中若含有龍線蟲幼蟲的水蚤,就會受到感染。患者初期沒有症狀,致命的病例也極少,但大約一年後,因母蟲在下肢的皮膚上形成水皰,導致患者感到灼燒的痛楚,對其行動或工作造成極大困擾及不便。根據《國家地理》,在一九八六年,全球每年感染麥地那龍線蟲病的人口高達三百五十萬。 由於沒有藥物或疫苗可用,卡特中心曾培訓超過十萬名在貧窮村落工作的志願者,同時提供過百萬個濾水器,教育當地民眾如何防止疾病傳染。
經過多年的努力,卡特中心截至二○二三年一月,全球只有十三宗麥地那龍線蟲病例, 這種寄生蟲病在大約二百個國家已證實絕跡,但該中心仍致力消滅該疾病,也努力控制及預防其他如河盲症的熱帶疾病。在過去二十五年,卡特和《國家地理》保持密切的合作關係;對這本美國國家地理學會的官方雜誌,他闡述過自己一生秉持的精神:“和平、自由、民主、人權,以及環境質素,跟減輕人間的苦難密不可分。我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夠為人類找到化絕望為希望、讓他們重拾對美好生活盼望的濟世之道。”
杜然(文化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