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太子”讀書
有陪讀經驗的父母或許曾有以下感覺:孩子上小學,不寫作業就母慈子孝、家庭和睦,一寫作業就雞飛狗跳、不得安寧。前些日子內地一則新聞讓筆者大吃一驚:《媽媽凌晨輔導孩子作業,生氣離世》,多麼讓人痛心疾首!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原本相親相愛的家人,在功課桌上“反目成仇”?我們又該怎樣做,才能讓親子避開“兵戎相見”的宿命?
放下過高的期望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每位父母都渴望自己的孩子出類拔萃,卓爾不群。尤其現代社會競爭激烈,家長們都憂心忡忡,擔心孩子如果不夠優秀就無法在世上立足,最終被社會的洪流淹沒,因此,父母總是對孩子抱持高期望、高要求,期望他們成績彪炳、十項全能、多才多藝,當孩子不達標時就大發雷霆。
現實中,家長們可能嘗盡生活的苦楚,每日疲於奔命為生計勞碌,卻仍未能過上理想的生活,所以不希望孩子重蹈覆轍,希望他們學有所成,將來能有更多更好的人生選擇……家長的憤怒一方面是對孩子表現遜色的即時反應,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他們對孩子前程的擔憂與無奈,同時亦可能是家長們不滿現狀又無法改變的情緒投射。
回頭想想,孩子終究是孩子,細小的身軀無法承受厚重的期望。家長也要明白,孩子今日的零分和滿分,都不代表將來人生是,與其雙方焦慮失望,不如暫且放下期望,放緩腳步,陪孩子好好走一段成長路,一步又一步。
看到孩子眼中的困難
每每看孩子做題,家長們難免怒氣攻心,按捺不住要上前糾正。“都讀多少遍了,怎麼這個生字還是會默錯?”,“我說多少遍了,為什麼你還是不會?這題真有那麼難嗎?”——這些對白是否耳熟能詳?為何我們總是怒不可遏?這大概是因為我們以多年的經歷和學識解題,我們有着:“上帝視角”,知道題目的答案,當然可以快速作答,卻忽略了孩子原來是第一次接觸這些知識,需要時間去熟悉、摸索和記憶。當我們俯下身子,才發現,我們眼中的沙子,原來是孩子前方的大山。
孩子不會永遠需要我們陪寫作業,他們會有長大的一天,家長也會有自己無法駕馭的知識,學習是孩子的事,我們終將放手。陪孩子寫作業,為的不是成績本身,而是陪伴孩子建立學習的習慣。
筆者希望當孩子長大後,他們會記得小一時候書桌旁邊曾有一個和藹可親的身影,循循善誘和孜孜不倦,而不是鬼哭狼嚎與雞犬不寧,筆者希望他們的童年能充滿快樂學習的親子回憶。
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