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技術締造奇跡 死而復生由無到優
澳生態修復成國際典範
【本報消息】澳門自然生態研究學會會長梁冠峰本月六日參加“國際氣候及生物多樣性會議: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與行動”,以“澳門在應對環境變遷中的生態修復”為主題,分享澳門在生態修復和可持續發展方面的成功經驗,為來自全球的專家學者提供參考案例。
會議吸引來自十個國家及地區的三十五位講者,共同探討應對氣候變化與生物多樣性危機的創新方案。梁冠峰的演講受到熱烈關注,充分展現澳門在生態保護與城市發展之間實現平衡的探索精神與成果。他展示澳門的創新成果,彰顯如何通過本地努力,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危機提供切實的啟發,成為國際間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典範。
葡韻十字門成典範
梁冠峰在演講中回顧澳門的城市發展歷程,指出澳門現有約三分之二的土地來自填海造地。儘管填海為城市提供發展空間,但也帶來生態環境的損失。針對這一挑戰,澳門特區政府在過去二十五年間,通過創新技術與前瞻性規劃,致力於濕地生態修復,實現多項令人矚目的成果。
其中,龍環葡韻濕地的修復是一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工程。由於填海造地對生態系統的破壞,該濕地一度滿目瘡痍。然而,澳門通過一系列創新修復方法,包括土坑漚肥法、包裹土球法、修築生態池和佈置生態島等措施,成功恢復濕地的生物多樣性。此外,十字門水道紅樹林濕地的建立,則展示從無到有的生態奇跡。該項目不僅採用大樹紅樹移植技術,還構建一個能支持多階段生態群落的技術體系,為快速生態修復開創新典範。
梁冠峰形容龍環葡韻濕地為“死而後復生”的典範,而十字門水道紅樹林則是“由無到優”的創造性轉變。認為這些成果不僅展現科學力量,也反映澳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
經驗堪港北都參考
在討論環節中,梁冠峰與亞洲各地的專家學者深入交流,分享澳門的修復經驗和技術創新。他提到,濕地修復不僅是生態保護的關鍵,也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柱。主持人香港前環境局長黃錦星在討論中特別提到,澳門的經驗對於香港北部都會區的規劃發展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同時,鳥類專家余日東亦表示,保護鳥類及其棲息地不僅能豐富生物多樣性,還能提升城市的國際形象。
此外,梁冠峰還提到,澳門的濕地修復不僅限於本地效益,更能為區域生態系統提供支持。例如濕地成為遷徙候鳥的重要中途站,對於維護亞洲範圍內的生物多樣性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這一點也引發與會者廣泛共鳴,並成為討論亮點之一。
不少與會人士表示希望能親自到訪澳門,了解其海岸修復的成果以及“海岸綠翡翠”的生態效益。梁冠峰則藉此機會向國際專家講述澳門的故事,並表達對未來政府持續推動可持續發展工作的信心與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