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努力搞好文化旅遊
熱熱鬧鬧的春節假期已經過去了,連元宵節也過了。回過頭來看春節假期,旅遊旺區遊客人山人海、摩肩接踵,人多得針插不入,大三巴連續幾日要實施人潮管制。然而,民生區卻似乎與“客似雲來”不相干,照舊平靜得像平時。
街道上面的裝飾似乎千篇一律,模式跟很多地方都很類似。不管是否有美感,是否有特色,都是燈光和紅色,再在各區設置大型“打卡”裝置,以吸引眼球,希望引遊客來“打卡”。對此,有文友指出,澳門是世遺之城,本來就有不少具價值的老建築,但當局卻往往在歷史景點增加過多裝飾,造成視覺干擾,妨礙遊客欣賞,而且有喧賓奪主之嫌。他認為,澳門景致本來就有特色,我們應有自信,“打卡”裝飾往往會弄巧成拙。
說實在,我也對於遊客集中在大三巴、官也街等地點“打卡”,能夠看到澳門什麼特點有懷疑。就算是擠上了大三巴,如果不了解大三巴牌坊背後的文化歷史,不知道附近的聖保祿學院遺址,也沒有順便看看哪吒廟或者大炮台、澳門博物館等,可說是白走一趟,很可惜。這種走馬觀花式的“趕景點、拍照、吃飯”的“特種兵式”旅遊,是低層次的旅行,回去了什麼都不知道。
現在流行的沉浸式、慢節拍的“城市漫步”旅遊,說明傳統打卡式旅遊已不能滿足人們的旅遊需求。然而,有關部門的思維還是停留在以前,落力設置大型“打卡”裝置,沒有與時俱進,沒有大力宣傳澳門的中西文化交融的文化特點,以至於仍然以為遊客還是過去那種“看景點、拍照”的旅遊形式,而不知道當下遊客對旅行的認知更加多元。不少人追求更有深度、溫度的高品質沉浸式旅遊體驗,通過圖文、短視頻等具創意的方式講述自己在旅遊中的體驗與收穫,以旅遊視角深度感受城市的內涵,展現所到過的城市之美、生活之美。其實,這種深度遊既能從正面宣傳澳門、講澳門故事,同樣也能夠推動澳門的餐飲、購物等消費行為,甚至創新商業行銷的管道。官也街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國家主席習近平去年視察澳門時說過,只要擁護“一國兩制”方針,熱愛澳門這個家園,都是喝了“亞婆泉水”的澳門人,都是建設澳門的積極力量。其實,不少人不知道“亞婆泉水”背後的文化意義,連亞婆井在哪裏也不知道,更不用說遊客了。這是缺少澳門文化的挖掘和宣傳的結果。我覺得,澳門其實有獨一無二的中西歷史文化底蘊,一直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樑,在推動文化旅遊發展方面具有天然的優勢。澳門的旅遊想要做得更好,就必須挖掘其文化底蘊,強調其文化特色。建設好“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結合澳門自身特色,才能為澳門這座城市和旅遊業的發展打造出新的品牌,才能創造長久價值。
郭濟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