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星期一
2025年03月31日
第B07版:生活
澳門虛擬圖書館

概說雲吞麵 老店話當年

“林邦記麵家”位於興旺的下環街區 (網絡圖片)

⬅中區的“明苑粥 麵”於二〇一〇年 七月結業 (網絡圖片)

內地食家經常到“松苑麵家”打包 生鮮雲吞作手信(網絡圖片)

⬅青草街“唯一麵家”供應雲吞麵及 生滾粥(網絡圖片)

“皇子麵家”為不少市民留下難忘的回味及 回憶(網絡圖片)

河邊新街昔日的“味珍麵家”附近魚欄林立 (網絡圖片)

“銀禧麵家”由資深業界鄭冠之及張漢忠打理 (網絡圖片)

概說雲吞麵 老店話當年

雲吞即餛飩,源自於北方,經過多年發展,現在各地都有其自身風格。雲吞麵起源版本不一,如來自廣州西關。昔日廣東一帶多叫餛飩,據說清末才子何淡如,以“雲”對“月”、以“吞”對“飲”的:“有酒不妨邀月飲,無錢那得食雲吞!”其對聯流行後,大眾逐漸將餛飩稱雲吞。竹升麵是使用竹竿(因不吉利諧音、“竿”和“降”而改為“升”)壓製的麵條。竹升鹼水麵爽口彈牙,伴以鮮蝦豬肉雲吞、配搭大地魚、蝦殼及豬骨等熬製的湯底,“一啖湯、二啖麵、三啖雲吞”已成大眾傳統的美食。

雲吞麵店行內術語不少,如:按份量有分為:細蓉(傳統小碗份量),大蓉(大碗份量),加底(另加麵份量),金魚尾(雲吞尾部包如金魚散開),蝦兵蟹將(雲吞餡的蝦及豬肉),三肥七瘦(三成肥肉及七成瘦肉的雲吞餡),走青(不加蔥或韭黃),食雲吞麵加蔥或韭黃,食家各有喜好;食法搭配大紅浙醋,有說是解膩及提升麵條口感。

回看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初,雲吞麵店已不少,有:青草街九十一號“唯一麵家”,水坑尾三十八號“唯二麵家”,十六號碼頭側“麥九記麵家”,板樟堂一號“麥九記麵家支店”,下環街三十號“林邦記麵家”,河邊新街七十五號“麗香麵家”,板樟街一號“樂宮麵家”,草堆街七十七號“桃園麵家”,大興街六十六號“佳景麵家”,渡船街六十號“紅棉麵食”,新填巷二號“金碧麵家”,轎巷三十四號“球記粉麵”,連勝街三十八號“國記麵食”,渡船街十二號“興記麵家”,偶像圍一號“煥記粉麵”,肥利喇亞美打大馬路二十號“聯益麵家”等。

而至今仍在營業的雲吞麵店有:十月初五街“黃枝記麵家”,營地大街一二五號“珠記麵家”,清平直街十二號“聯記麵家”,草堆街八十八號“鳳城珍記”,是碩果僅存的老店麵店。亦可見當其時雲吞麵店已成行成市,發展遍及全澳各區。

至於較為近期的雲吞麵店,相信大家印象猶深的有:河邊新街“味珍麵家”,殷皇子大馬路“皇子麵家”,鏡湖馬路“六喜麵家”,白馬行“銀禧麵家”,賈伯樂提督街“寶城麵家”,議事亭前地“明苑粥麵”,南灣及文第士街“三皇麵家”,厚望街“松苑麵家”,十月初五街“龍苑粥麵”,鏡湖馬路“合記粥粉麵家”,氹仔孫逸仙馬路“新寶粥麵”等。但隨着城市經濟變遷與飲食文化改變,都已相繼消失,只能在腦海中回味。

近年著名的雲吞麵店,如:“六記麵家”、“祥記麵家”等。以其品牌相繼擴充分店的雲吞麵老店,如:“黃枝記麵家”、“珠記麵家”、“聯記粥麵”、“百福粥麵”、“皇冠小館”、“老記粥麵”等。其中部分更是米芝蓮推薦的食店。歷來不僅受居民青睞,更吸引了遊客列入覓食打卡清單,前來品嘗美味的雲吞麵,亦為本澳美食之都增添魅力。

經濟起飛不斷推動業界升級,雲吞麵從昔日街邊攤檔,遷入粥麵店或茶餐廳,出品質量不斷提升,並確立自身品牌。隨着近年成本攀升,如約滿後舖租提漲,鮮蝦食材等貨價調整,但受制於街坊美食,價格雖已調整,不過大眾消費習慣改變,速食與外賣平台壓縮生存空間,年輕消費客群傾向選擇多元飲食,都令以上不少老店已相繼結業。

竹升麵打麵工序需時費力,年輕人多拒入行,從打麵聲節拍、漸變為機械的轟鳴,已漸由機器取代,老師傅臉上皺紋、顯露着無人繼承的憂慮。“大地魚湯麵”是數代人記憶,該如何延續其獨特滋味,是平衡規模化生存與個性化傳承的兩難。

澳門資深飲食從業員

飲食業顧問及講者

羅錦焜

2025-03-31 羅錦焜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401955.html 1 概說雲吞麵 老店話當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