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1年06月02日
第C04版:體育
澳門虛擬圖書館

學生:改善人類生活

(左起)劉詠曦、倪海崙及林芷薇。

每一個作品都是學生的心血結晶

學生:改善人類生活

科研工作向來都是“從無變有”的學問,絕不是紙上談兵。來自澳大附校兩個團隊的學生及指導老師,經過反覆的實驗及精心準備,才在多支勁旅中脫穎而出,在第七十二屆再生元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中分別取得機器人與智慧機械四等獎及環境工程四等獎。一個成功的作品需經歷重重考驗,一個成功的人生則需要千錘百鍊始成鋼,期望學生們都能以科研的心態做人,成就美好人生。

外賣急增研去塑

本澳去年在抗疫期間,藥物及外賣包裝袋使用量急增,澳大附校林芷薇、劉詠曦及倪海崙團隊以這個問題作切入點,研究“去塑化”。她們經多次反覆的試驗後,發現由紅薯製作的澱粉以一比一的比例與水混合後,可制成天然的可溶解物料,能解決塑膠氾濫的問題。團隊先制作出薄片後,以天然黏合劑制作出包裝袋,可用作藥物、餐具及沖劑等的包裝物料。隨後更開發出包裝盒,可放置零食及小零件。通過實驗證明,製作的包裝物料不含毒性,更不會對動植物造成負面影響外,也不會對水質或土壤造成負擔。作品的成份含量符合標準,可供人類食用。

簡單的文字雖能概括團隊作品的特色,卻難以取替她們在背後付出的努力。倪海崙負責進行樣本及比例調試,由於作品以蒸制的方式製作,在時長、比例及火候上都要經過多次測試才能找到最適合的“方程式”。劉詠曦則負責資料統計、文書處理及協助製作樣本,認為今年改以線上方式比賽,考慮的事情會更多,包括網絡及佈置場地等,自己會更喜歡以面對面方式匯報,能觀察評審的提問喜好,也能作出最適切的回覆。林芷薇主要負責實驗、數據分析,直言無論全英還是整個作品的創作過程,都存在一定難度,但團隊都會齊心合力,解決問題。團隊最終拿下環境工程四等獎,她們都很高興能在國際賽事奪獎,未來會繼續改進作品,希望能對改善人類生活作出更大貢獻。

極地探測及採樣

澳大附校另一團隊林灝希、方祉頴及謝美琦則以“自適應智能探測系統在極地古環境研究中的應用”為參賽作品,在機器人與智慧機械類奪得四等獎。林灝希去年初在科學技術發展基金贊助下,曾到南極考察,親身感受當地惡劣的環境氣候,如何在這種惡劣的環境下採樣研究,成為團隊研究的大方向。

全球國家一直關注環境氣候問題,南、北兩極更是箇中關鍵。曾考察南極的林灝希直言人類在考察過程中會對身體及心理造成較大壓力,倘能使用設備協助,則會事半功倍:“我們這個作品可應用在極地探測及採樣,因為採用自適應技術,讓機器人能自適應環境的尺寸大小,在惡劣環境下都能穩定運行。這個作品最大的困難點是設計結構,我們需要對結構力學有更深入的認識才能制作出最適合的結構,在參考了大量的機器人設計及文獻,加上程式的編寫等,才能完成作品。”方祉頴及謝美琦分別負責設計結構及編程方面。前者指整個制作過程崎嶇,但每一次的工序都會是新的挑戰。由於賽事由不同領域的專家擔任評審工作,評審期望團隊能結合研究環境,在防水性能及越障及傳輸距離進行更多測試,就能減少在實際環境上出現故障的機會。

從初賽開始至決賽,經歷數個月的努力及付出,兩個團隊均感謝教青局、科學技術發展基金的支持,以及澳大附校校長、副校長,各高校的指導老師,澳大附校指導老師黃嘉文、林炎龍及家人的支持與鼓勵。

2021-06-02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123165.html 1 學生:改善人類生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