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1年08月25日
第B12版:新園地
澳門虛擬圖書館

(西窗小語)糧食危機罪在統治者

糧食危機罪在統治者

英國薩塞克斯大學發展研究所的〈世界歷史中的糧食暴動與糧食供應政治學〉研究報告說,和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人不同,中國統治者認為,糧食失收並非為不可預測的自然災害,是可以通過有準備的防禦措施,來抵禦反覆發生的糧食危機的。統治者的責任,就是要預早做緩衝措施,避免人民受饑荒之災。

中國的古代文獻一直認為,饑荒不是自然造成的,而是由於統治者的疏忽造成。事實上,中國歷朝政權的覆亡,都總是因為農業失收,加上農民起義造成。農民起義的教訓效果,就是要君主問責。

報告說,通常一個王朝的開始,尤其是那些通過征服來取得權力的帝王,例如元、明、清幾個朝代,帝王都藉着努力確保穩定的糧食供應,來鞏固自己的權威與合法性。然而,隨着王朝統治時間年長月久,優先處理糧食供應的事,會被其他問題蓋過:例如戰爭、帝國擴張、介入藩屬地區,國家的活力減弱,官僚腐敗開始普遍,糧食穩定供應的政治於是崩潰。

研究報告說,中華帝國的糧食供給不僅取決於其家長式意識形態(像照顧子女一樣,保證人民的糧食供給),還取決於國家的收入和主管(糧食)官員的能力。帝國維持一個(全國性)糧食系統:每個省、每個縣,都有皇家恆常糧倉。皇家糧倉在豐收的時候買入糧食,並且可以以糧食作為交賦稅的財物,當不幸出現饑荒時,官方就把皇糧投進市場,增加供應,民間糧倉得到補充,減輕災難的影響。在地方管治的激勵措施之中,官員在糧食供應充裕時,搜購民間餘糧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因有助避免由於糧食危機而引起地區動盪及造反活動。

(人口大國需求殷:未來糧價一路向北 · 八)

沈 實

2021-08-25 沈 實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140278.html 1 (西窗小語)糧食危機罪在統治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