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 堂
小時候上美勞課或書法課,每當老師說會挑選一些好看的作品張貼在課室的牆壁上時,大家總會很雀躍,並且更用心地去完成作業。自己的作品被“貼堂”,固然值得高興,但也要有學習接受批評的準備。
記得有一次,美勞課老師要我們畫煙花。我花了不少時間,還用了不少色彩去畫煙花的每一點光芒,最終被老師選中“貼堂”,而在我的圖畫旁邊,張貼了另一位同學的作品,她畫的煙花只是寥寥幾筆,與我的畫成為強烈對比。
沒有多久,隔壁班的老師看到牆上張貼了學生的新作品,忍不住走進課室逐一點評。我聽着老師的評價,心跳加速,面紅耳赤,但又不敢反駁,不敢解釋。
我這才明白,雖然被“貼堂”算是一種肯定,但不代表最好。各花入各眼,美不美其實很主觀。所謂的“貼堂”可能只是裝飾課室,展示學生不同的審美而已。
於是,我發現自己不再希望被“貼堂”,不喜歡自己的一部分被展示、被定義。評語寫在畫紙的背後便好,要把畫作張貼,無聲地與不同的熟人和陌生人溝通,似乎危險和赤裸。
我很少張貼東西(之前曾在這裡說過不喜歡掛畫),家裡的牆壁沒有掛飾,辦公桌的圍板也沒有釘上任何相片或明信片。因為這些東西都是支離破碎,無法完整和正確地表達自己,如同穿上一件印有口號的T裇一樣,意義狹窄,又軟弱無力。
想要表達自己的時候,要麼滔滔不絕,要麼沉默不語。
月 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