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陷阱
現居新澤西州的老友阿啟,前兩年排尿不暢與排尿頻頻交替出現。專科醫生為他屢驗PSA(前列腺特異性抗原,是當今測定前列腺癌指數的最重要數據指標),均在四以下(完全正常)。醫生遂定性為老年人常見的“良性前列腺腫大”,並在其尿道旁開一個小洞,插入一條小管疏尿,助他排泄。
豈料,阿啟又時有血尿出現。醫生認為是尿管清理不及乃致病毒感染,便打針輸入抗生素治之。如是者數個會合,仍未癒。醫生才照MRI(磁共振成像)尋找真相。結果令人震驚:原來阿啟已患上前列腺癌,而且是“頗嚴重”一級。
如果PSA正常,醫生一般都會告訴病人,前列腺沒有癌變。這個PSA真的已成是否有前列腺癌的“權威驗證師”,百試百靈。
豈料,前列腺頻頻出現問題,而PSA卻仍在正常範圍內。這罕見的偶然性,不幸地落在阿啟身上。病情足足延誤了一年多,直至去年底,醫生才向他啟動前列腺癌的醫療方案,這期間因為未對症下藥,致使他痛苦不堪,多次急召白車趕赴急診。
“數據”這兩個字,在今天電子時代愈來愈顯得重要,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醫學、天文、地理等各個領域,遵循數據求得規律、作出推斷,似乎已被視為最理性的做法。然而,對有關的現象、感性資料,卻每每看輕、忽略了。
由是觀之,數據固然重要,這理性資料可使人避免情緒化。但如那位專科醫生能及時地、反覆分析阿啟的排尿症狀,並不一味迷信PSA數據,乃至思維墮入僵化。那麼,阿啟便不會被誤診一年多了。
看來,成也數據,敗也數據。研究病情也要全面地“望、聞、問、切”,把理性與感性結合起來,以免跌進數字陷阱。
翔 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