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變戲法 透明助監督
繼○六年前運輸工務司司長重大貪腐案後,連續兩任土地工務運輸局長亦懷疑涉貪,側面反映外界一直認為掌握本澳土地管理及審批權,是個“油水位”,亦印證了那句“土能生白玉,地可出黃金”。眾所周知,雖然只是局級部門,工務局卻具有極為重要的職權,涉及城市規劃、土地管理、工程審批、基礎建設等,無不與城市建設發展息息相關,牽涉龐大利益,故相關施政的公開透明,尤為重要。
澳門寸金尺土,人口密度世界之最。大家或以為本澳地小人多,房屋供不應求,樓價自然多年高企,令多少人窮一生積蓄還未能完成置業夢。但從數字來看,目前僅是空置單位就超過一萬五千個,主因價格高昂,形成“有人冇屋住,有屋冇人住”的怪現象。陸續揭發官員涉及土地的貪腐問題,相繼曝光的“土地戲法”,令人嘩然,亦讓土地正義議題近年走入公眾視野及輿論風口。疊石塘山、益隆炮竹廠、南灣湖CD區等多幅土地被關注或因而擱置,都有賴公眾的監督,凸顯土地資訊的透明度與公眾的有效監督成正比。
歐案後,“土地法”、“城規法”及“文遺法”先後訂立及修訂,進一步明晰土地管理,壓縮官員的行政裁量權;近年,運輸工務範疇在資訊透明度方面一改過去作風,各項工作和項目資料幾乎都上網;工務局在土地、城規、樓宇建設的資訊透明度方面,亦較回歸前和回歸初有所進步。例如為回應社會對土地資訊公開透明的訴求,地籍局○八年推出“地籍資訊網”,讓居民可透過網絡平台,取得本澳土地及其發展建設的相關批示資訊;工務局亦於一三年建立“在建樓宇(樓花)資訊網”,方便居民查找已獲批准售賣樓花的項目資料。但相關資訊始終有限及表面,有意見認為,存有爭議性的舊有和原始資訊未完全公開,難助公眾比較其差異性。
土地“三大法”後仍出現土地涉貪問題,說明工務部門仍有諸多公眾難以監察的暗處。這是要從法度革新完善,抑或寄望主事官員“身正不怕影子斜”?值得深思。
夏 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