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環區生活憶舊
唐 嘉
翻開二○二二年一月四日《澳日學生報》的《重拾漸被遺亡的回憶》(六),上面登載了《坐大船過海的記憶》短文,附有由澳門歷史教育學會提供的內港插圖: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內港圖片(附圖左上)。看了這張歷史圖片,引起對下環區一些往事回憶,同時對當年下環區街景也產生了疑問,為甚麼六十年代街景的屋宇會髹上顏色呢?如大豐倉是綠色,廣興泰碼頭是粉紅色,照片如果不是經過人為塗上色彩的話,今天離島氹仔為了吸引遊客打卡興趣,把街區屋宇塗上顏色,那麽這“主意”,數十年前的下環內港區已經早着先鞭了!
為增加閱讀本文興趣,也為喚起當年在下環內港工作和生活的回憶,選登了七八十年代拍下的圖片。好友湯梅笑在她的《日子輕輕地過去》著作的《内港漁歌》文中,說及七十年代小城漁業步入小陽春光景,內港海面漁船互挨排列泊上百艘,傍晚時分,大豐倉旁邊搭載漁民街渡,艇家呼叫聲招徠,此起彼落,熱鬧非凡(附圖左下)。可如今,大豐倉旁已建起倉儲式碼頭,街渡絕跡;就連當年在工作單位宿舍旁邊的渡輪碼頭,也隨着澳氹大橋開通之後,渡輪碼頭一併消失了。
上世紀六十年代,每逢假日或周日,居民都會乘渡輪湧往氹仔遊玩,內港澳氹碼頭是相約集合的地方,此時人聲喧鬧,把我們從睡夢中吵醒了。工作地點的天台面積寬廣,由馬博士巷至李道巷,活動空間頗大,有廚房、飯堂,有冲曬黑房。凌晨下班時,會拿着冲菲林罐攪動,在天台看着港澳客輪佛山號緩緩駛入內港,此情此景深印腦中。
笑姐還在“日子”著作中透露,她記掛的是第一天上夜班由馬博士巷側門進入,誤會開門給她上班的是管開門的雜工,原來“開門工”是報社副總編輯張陽先生,因而懷有一點點“小尷尬”心結!然而,筆者最記掛的,是馬博士巷開設的“高佬咖啡檔”,檔主高佬對我們工場的每一位工友都十分稔熟。我和林兄到場幫襯時,都會為我們每人準備一杯“拔蘭地溝咖啡”,目的讓我們提起精神,到下環區在《華僑報》任職翻譯的戴勝先生家中補習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