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的空間
作為八個參加匯演的劇目中,劇本最老的一個,但演出者卻十分年輕,海星中學的《小城風光》確是勇於挑戰。選段演出其目的着重於練習,對這樣一個敘事性強,而使用非寫實佈景的經典劇作,演員需要心到(想像)、口到(表達清晰)、眼到(看到觀眾看不到的想像空間)、手到(以動作清楚展現想像中的情景),這四個“到”,要做得準確,才可以讓觀眾的想像接軌,雖然眼前只是簡約的椅子和木箱,但在想像中卻是千變萬化的場景。在這次演出中,可見同學已盡力去演繹這個距離自己生活近百年的故事,在聲音、動作的處理上仍有待提升,而想像需從自信開始。
另外兩個中學生戲劇,也有強烈的“劇場性”運用,由於題材貼近年輕人日常生活,演起來活潑得多,而且年初已在“校際戲劇比賽”初試啼聲,有一定基礎。夢劇社的《又到聖誕》講述年輕人對聖誕禮物到底是心意表達,還是消費力這個問題上的糾結。舞台上沒有指明的空間,一箱箱看似聖誕禮物的正方體,在每次搬移、演員走位的配合下,形成不同的場景,與其說是一個地點,不如說構成的主要是一個氛圍——一個在聖誕氣氛中的年輕人世界。
工聯職中的《尋尋覓覓》反映的則是草根階層的困境,但從學生天真、直率的視角出發。“外賣車手”是近年澳門新興的職業,這個戲就是講一個年輕人任職車手時面對的各種憂與喜。小劇場的舞台上當然不可能讓電單車一擁而上,《尋》劇以滑板車象徵電單車,既保留了電單車的速度感、流動性,也形構了一種活力、遊戲性與張力,為演出的風格定調。整個戲的空間由不同方向流動、不同排列的滑板車和演員的動作去定義,充分展現其自由度與節奏感。
《又到聖誕》和《尋尋覓覓》,都是“劇場性”運用得宜的好例子。
(短劇匯演二○二二 · 六)
踱 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