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4年01月07日
第B11版:新園地
澳門虛擬圖書館

(海角片羽)金澤古鎮掠影

金澤古鎮掠影

有位上海友人一年前售出市區的住房,悄然遷居青浦區金澤鎮,前些天邀約幾位朋友作客餐敘,我們便在一個晴爽、暖和的冬日,一起踏訪這個距離市中心六十多公里的遠郊之地。之前從未聽聞金澤的大名,抵達該鎮的街口時,看到幾位也來自市區的遊客在問路,雖僅三三兩兩,卻可說明此地是有知名度的。

知名度從何而來?很快有了答案。我們向鎮裏一路走去,迎面一幅巨大的宣傳牌,“中國第一橋鄉”六個大字赫然入目。已居住年餘的友人介紹,金澤面積達一百多平方公里,澱山湖水曲曲彎彎地流經該鎮,連接蜿蜒河岸的是一座座石橋。史載宋元明清歷代建有共計“四十二虹橋”,全國獨此一處,著名書法家、篆刻家錢君陶題有“金澤古橋甲天下”。但現存古石橋僅七座,分别為迎祥、如意、放生、普濟、萬安、林老和天皇閣。其中的普濟橋,建於宋朝咸淳三年(公元一二六七年),是上海地區最古老的石拱橋。我們走過普濟橋在內的三座,造型各異,雕琢精細,堪稱古代能工巧匠的智慧結晶。

原來,金澤遠在宋代初期(約公元九六○年)已具雛形,轄地和建制迭經變動,“鎮齡”已達一千○六十多年。因位於上海與江蘇、浙江交界處,係兩省從西部入滬的必經之地,加上水陸交通暢達,物產豐盛,歷史上是商賈彙聚、貿易興隆的名鎮。與四十二座古橋相映對襯的,還有四十二座廟宇,謂之“橋橋有廟,廟廟有橋”,使人想見昔時橋上客商如織、廟裏香火繚繞的熱鬧景象。

然而,古鎮橋多、廟多的特色,早已非如往昔。據友人轉述當地老人的回憶,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日寇進犯滬濱,大肆毀壞石橋;六十年代“文革”初期紅衛兵為“破四舊”,群起砸爛寺廟。歷遭外禍、內亂,除了幸存的七座橋,還剩下三座廟,其它的橋和廟,只能在岸邊尋遺跡,從屋宇覓輪廓了。

我們在友人的引領下,步入一處懸掛“善緣堂”木匾的院落。此地原是小廟,拆除後幾十年裏用作廠房,工廠倒閉後荒廢已久。一位從九華山來的尼姑,正和幾位女義工開始室內裝修,添置器具,緊靠院門處已闢出一間茶室。她們有重建尼姑庵的設想,但涉及宗教政策,須向政府申報獲批才行。另外,按面積規劃,至少需投入二三千萬元,款項來源也有待解决。

走在古鎮沿河的街上,水清樹茂,行人稀少。岸邊有農家樂飯店,也有小咖啡館,但不見顧客,寧靜而寂寥。那位友人過去開廠製作仿古家私,也收購一些明清家具,除了租有自住的房子,還在如意橋旁祖下兩層樓及庫房,正在內外裝修,打算招待四方來客喝茶談天,兼顧家具品鑒和交易。這類商業活動多了,古鎮或會重新散發濃濃的煙火氣。

因時間所限,我們未及觀賞更重要的古跡景點,如建於南宋景定元年(公元一二六○年)的頤浩禪寺,相傳是宰相呂頤浩故宅。只能在浮光掠影一番後,帶着些許遺憾離開金澤。

賀越明

2024-01-07 賀越明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312650.html 1 (海角片羽)金澤古鎮掠影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