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關懷片成大勢
——二○二三年華語片小結 (上)
前年多齣港片大破紀錄,疫後的去年卻未能承接氣勢,只有《毒舌大狀》狂砍以一億港元締造新紀錄。其餘作品多具社會性、寫實性與緬懷色彩,整體彌漫着哀傷無奈的情懷。
港片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黃金歲月裡,多是娛樂大片;近年轉入新時代,新生代導演多把焦點放在社會上,尤其是弱勢群體或被忽視階層。《白日之下》揭露殘障院舍的黑幕,《年少日記》關注年少一代的內心孤寂,兩片在香港皆收過二千萬港元,讓人意外。去年類似主題的作品亦不少,《說笑之人》講的是弱智人士與單親家庭的故事,《白日青春》呈現南亞裔第二代的漂泊人生,《流水落花》從寄養家庭寫萍水相逢的感情,票房大片的《毒舌大狀》也有鋤強扶弱的主題。這些影片,以影像呈現社會問題、抒寫社會矛盾,形成另一種新浪潮。
用影像抒發對城市及舊時代的感受,也許是去年香港影壇另一現象。《風再起時》呈現舊香港的紙醉金迷、《燈火欄柵》緬懷昔日的璀璨、《金手指》與《我們的十八歲》亦有相近情懷;《釀魂》、《陰目偵信》、《七月返歸》、《死屍死時四十四》等皆透過人物逃不出圍城般的封閉空間,滲透着被壓逼的無奈主題;《命案》更有人難勝天的宿命。因此,去年港片很有情懷,以電影寫港人感受,緬懷過去、前途茫然。
去年,香港十大港片票房依次為《毒舌大狀》、《年少日記》、《死屍死時四十四》、《白日之下》、《超神經械劫案下》、《掃毒3:人在天涯》、《別叫我“賭神”》、《命案》及《釀魂》。大卡士的《人在天涯》、《別叫我“賭神”》、《斷網》等票房皆不及預期,只有壓軸的《金手指》力挽狂瀾。香港影壇正處於“改朝換代”的階段,舊式港片似在退潮,關注當今社會的題材才能引起共鳴,也就是從娛樂轉向至社會關懷。
lhaio@yahoo.com.hk
小 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