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實履約 貨物損毀小心風險倒置
近年隨着博企推出本地採購合作計劃,與許多具有專業素養及能力的中小企業的聯繫日益頻繁。中小企在經營業務時,除了應遵循國際商業行業準則及商業倫理規範,更應按照相關法律制度,依法對以自身為當事人的合同進行訂立,並對合約內容及時切實地履行。
值得提及,一些情況下,即使企業有意按時履行債務,但因某些不可歸咎於企業的原因,如貨物運輸過程出現貨物損毀,導致企業沒有按時將貨物送達,無法及時履行好合約內容,產生了應由誰來承擔有關之物滅失或毀損導致的財產喪失的法律問題。正如是次有關企業,許多中小企都是由自己在內地的附屬公司生產客戶所需要某些產品,交易中並不涉及第三方供應商。倘若在運輸貨物過程中出現的物件滅失或損毀,事故原因並不可歸咎於企業,應當由誰來承擔風險呢?
一般原則下,根據《民法典》第785條第1款的規定,“在導致轉移特定物之支配權之合同中,或就特定物設定或轉移一項物權之合同中,基於不可歸責於轉讓人之原因以致該物滅失或毀損之風險”,換言之,隨着所有權的轉移,應承擔風險的主體亦隨之改變。不過需要留意,如果雙方在合同中協議保留所有權,即企業在客戶支付一定金額前為自己保留貨物的所有權,貨物的滅失風險便須由企業自身承擔。
每一種情況中,企業在履行合約內容須緊記以善意為之,以積極、負責及認真的態度,確保履行債務時的每環節皆符合合約內容或合約精神,按時並切實履行合同內容,是中小企業賴以生存壯大及未來可持續發展的助推器。企業在合作過程應致力尋求優良服務,嚴格要求自身業務能力,以專業態度獲取客戶信任,提升及鞏固企業名聲,方能為自身創造更有利的營商條件。
澳門立法及司法見解研究會研習團隊 黃馨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