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0年07月20日
第C06版:教思
澳門虛擬圖書館

“偽術”與“芳言”的背後

“偽術”與“芳言”的背後

相信大家小時候都必定有試過撒謊,然後被父母或老師拆穿、撞破過。在這類型的經歷中,最令筆者印象深刻的是以下兩句經典說話:“小孩子是不可以講大話(說謊)的”,“一定要學會做個誠實的好孩子”。現在回想,這種有如機械式的、多年來一直被重複使用的說教金句,是否真的完全無法反駁呢?筆者在此大膽假設,若當時爸爸對我講出這種說話,而我卻多口反問一句“爸爸是不是從來不撒謊的”,結果又會怎樣呢?粗略猜想,應該會有三個可能性:其一,爸爸當場變得十分尷尬,無言以對,唯有一笑了之,或者被我氣得不知如何是好;其二,爸爸坦承自己亦會有撒謊的時候;其三,爸爸否認自己會撒謊,然而,這不正正是個謊話嗎?在現今這個複雜多變的社會裡,應該沒有一位成年人可以保證自己從來不說謊吧!

既然成年人都是會偶爾/經常撒謊的,那麼為甚麼大家會期望或要求年紀尚幼的孩子做到百分百的誠實呢?也許,這是擔心孩子學壞的其中一種體現吧。然而,從事關於兒童說謊行為的研究工作超過二十年、現在任教於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李康(Kang Lee)博士就曾經說過:“如果你發現一位兩歲的孩子正在撒謊,你不必感到驚慌,反而應該慶祝!”雖然這個說法似乎有點難以理解,同時亦有違大家平日掛在口邊的道德標準,但卻是不無道理的。孩子懂得撒謊,其實是意味着兩種認知能力的提升:第一是能夠初步管制自己的行為和思想,第二是能夠意識到自己與他人的內心世界是分離的和存在區別的。研究亦顯示,在兩歲的孩子當中,約六成半曾經試過撒謊,而在四歲的孩子當中,超過九成是有過撒謊的經歷的。

與成年人一樣,在孩子的謊言背後,其實可能暗藏着各種各樣的動機和原因。當然,在很多時候,孩子會為了逃避責任或擺脫困難而撒謊。但在某些情況下,孩子可能是為了保持自己的正面形象,或為了在他人的心目中留個好印象,而施展一些語言“偽術”(如:在眾目睽睽之下被問到喜不喜歡與其他孩子分享自己的零食時,毫不考慮地回答“喜歡”)。更有一些時候,孩子可能會為了不傷害他人的感受,而說出善意的“芳言”(如:當被問到喜不喜歡祖母特意去購買和贈送的過時球鞋,即馬上回答“非常喜歡”)。事實上,出自孩子口中的這些“偽術”與“芳言”,大部分都是從成年人身上學習得來後,潛移默化地被用在日常生活當中,尤其是在社交情境裡。李康博士也曾經說過,只要孩子的謊話並非要用來強化和合理化某些反社會行為或對立型行為,父母和老師其實無須過於擔心。不過,面對從孩子口中出現的第一個謊言,家長和老師難免會有點不知所措。接下來,就讓我們探討一下處理孩子說謊行為的幾個大原則吧。

與一般親職行為的要訣一樣,奬勵和讚賞往往比責罰、指罵更為有效。這裡所指的奬勵和讚賞,就是對孩子平日的誠實行為予以正向的肯定。然而,減少責罰並不代表是對孩子的說謊行為置之不理或充耳不聞。每當發現孩子撒謊時,成年人都有責任去把這些謊言辨識出來,從而讓孩子意識到其行為本質。但在此過程中,必須特別注意兩點:第一,當有充分的信息顯示孩子正在撒謊時,適宜直接地指出孩子的謊話,而不應持續不斷地質問下去,因為這樣做可能會引致雙方更多的爭執,或者使孩子試圖想出更多的謊言去為自己辯護;第二,把孩子的說話定義為謊言時,切勿同時將孩子定義為說謊者,以免造成標籤而令孩子覺得自己就是個應該說謊或善於說謊的人。

當孩子的謊言被辨識出來後,就可着手探究謊言背後的因由,包括孩子是在甚麼情況下選擇撒謊的,而撒謊又是不是該情況下的唯一或最佳選擇等。如上所述,看似天真爛漫的孩子們,其實都是懂得說謊的。面對這既定事實,雖然父母和老師無須過於擔憂,但筆者仍深信,每一個謊言背後的故事,都值得由成年人陪伴孩子一同去回溯和探討。

張偉權

(澳門大學教育學院研究助理)

(澳門大學教育學院黃素君副教授供稿)

2020-07-20 張偉權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58451.html 1 “偽術”與“芳言”的背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