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宇工作雜談
近日忙於與學生在幾座廟宇中整理記錄,與歷史對話,向前人請益,寓工作於娛樂和學習,有趣。許多神佛故事,與人類和自然極密切,可浮想聯翩。從信仰、社區治理,到有識之士身影……
例如太歲,廟宇幾乎俱奉,新春拜太歲龍尾繞圈到廟外。查看資料,太歲原是古人用於天文和占星,戰國時曾用作紀年,以歲星在天位置知年度,因十二年一循環。爾後,演變成一種掌管世間萬物的神祇而成為信仰。“相信”就是力量,人們按生肖與當年太歲斷運程。比方說,本年庚子鼠年,屬鼠者被視為犯太歲,古有說:勿太歲頭上動土;又屬馬者被視為沖太歲,因十二生肖排列在鼠對面,如此類推,廟祝說年頭善信按情況敬拜。信不信由你,反正擠得水泄不通。
如果太歲是最高級的神祇,那土地公就最接地氣和基層的了,且與社會管治模式相關。在觀音古廟(俗稱觀音仔),前庭寧靜,院側設“泰山石敢當”和兩大塊刻有“永興社稷神位”和“建隆社稷神位”的碑石。所謂社稷,據《春秋緯》:“社為土神,稷為榖神。”《大明典》:“每里一百戶內,立壇一所,祭祀五土五榖之神。”其意指地方組織管理制度,為區內居民管理節慶和宗教活動。而重要的是,此“永興”和“建隆”兩社稷碑石,原是當時龍田村(即現時文第士街一帶)的土地碑,因葡人拆村改建被推倒,幸得望廈村民立於觀音古廟前,歷史悠久而珍貴。也見證廟宇與信仰和社區秩序的關係。
澳門廟宇也讓人看到有識之士的身影,如功德林內,曾有觀本法師、何東夫人、虛雲和尚等在此推動女子教育,留下相片手稿。年輕女學生在假設:如清末民初時期沒有思想家們重視婦解,不知我們是否仍在纏腳呢?
遨 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