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布萊克的時間哲學
英國詩人布萊克說,“Eternity is in love with the productions of time.”
這句話不好理解得好。從表面的語義來看,它並不是指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才是永恆的,而是指永恆與時間的產物有着內在聯繫。
法國小說家杜拉斯《情人》的開場似乎與布萊克的觀點相呼應: “我已經老了。有一天,在一處公共場所的大廳裡,有一個男人向我走來,他主動介紹自己,他對我說:‘我認識你,我永遠記得你。那時候,你還很年輕,人人都說你美,現在,我是特為來告訴你,對我來說,我覺得現在你比年輕的時候更美,那時你是年輕女人,與你那時的面貌相比,我更愛你現在備受摧殘的面容。’”
愛爾蘭詩人葉芝的名作《當你老了》也與此種心境相似:“……How many loved your moments of glad grace, /And loved your beauty with love false or true, /But one man loved the pilgrim soul in you,/ And loved the sorrows of your changing face……”
事實上,對永恆的體驗無法用邏輯來衡量。布萊克有幾句論永恆的名句廣為傳誦:“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 /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And eternity in an hour.”
刹那永恆,也即在時間的瞬息流變中攫住永恆,這是布萊克的生命哲學。而對葉芝來說,pilgrim soul就是changing face後的不變。
這兩位詩人的感悟,其實不過是古希臘哲學家巴門尼德的“一”與赫拉克勒斯的“變”之對立時間哲學的變奏,只不過,詩人在對永恆對上帝對靈魂不朽的信仰中融入了愛。愛是the fifth element 。這是浪漫主義的極致浪漫。愛成為信仰。到徐志摩那裡,演變為愛、自由、美三位一體的康橋覺醒。
龔 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