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痕跡
在活化舊城區的政策下,關前街算是辦得有點聲色。聽說這個十月又有活動,懷舊之餘,當然是寄望生意興隆。關前街分為正街和後街,兩條平衡線,一條通車,另一條只可步行。近年,或許是為了方便推廣宣傳,關前街以及周邊的巷子,被統稱為關前老街。然而,我覺得加上這個老字,有點兒畫公仔畫出腸。
一般來說,畫公仔(繪畫人物)不必連肚子裡的腸子也描畫出來,畫了,便顯得突兀兼多餘。畫公仔畫出腸,就是不必要的意思。關前街夠老的了,何需一個老字來形容?
我對活化舊城區沒有異議。一些街道原來商業繁盛,年華老去之後,漸漸被人遺忘,繼而被新興的商業區所取替,是社會發展的副作用。如今大多數城市都有舊區、新區之分,正因如此。一些人不願固守荒涼之地而離去,另一些則想到利用歷史價值,引進新鮮的主意賺錢。因此舊區活化之後,多半是舊瓶新酒——前人遠去,新人進駐。
一條老街,之所以仍有值得一遊的吸引力,不單單是因為它換了新的主人,帶來新興的物事,說到底,是裡邊還保留着舊式的房屋,可供遊人品味一番昔日風情。如果兼有比較重要的歷史淵源,那麼這條街便更有發展旅遊的條件。而關前街名稱的由來,就烙印了歷史的痕跡。直到十九世紀中葉,清政府在澳門仍設有海關部門,稱為“關部行臺”,而位於這個衙門前面的街,人們把它叫作關前大街。如今行臺不在,遊人也只能想像一下清朝時這裡是怎樣的光景。
我雖不在關前街成長,但以前聽母親說過,在我和我姊年幼的時候,我們一家在這裡住過一小段日子。至於這段日子有多短,姊姊和我那時候有多大?姊妹倆都沒有印象。(關前街 · 一)
水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