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在心上的足印
——悼吳裕昆校長
前澳門勵群學校校長吳裕昆先生於九月十三日與世長辭,消息傳來,各地校友仝表哀悼,緬懷校長昔日殷殷教誨之情,感念殊深。
裕昆先生一九三五年出生,祖籍廣東中山。少時得澳門勵群學校創辦人吳寄夢女士收為義子,長養成人,先後在勵群小學及粵華中學完成基礎教育,再北上廣州中山大學攻讀物理系,畢業後返澳,協助老校長處理校政,發展校務。一九六二年勵群擴充初中部,有賴裕昆先生親力親為,努力達成願景,課程規格與教學素質都得到社會認同,功在學子。一九七三年老校長辭世後,裕昆先生秉承遺志,一貫地認真辦學,為澳門教育作出重要貢獻。至二○○○年,因受限於年歲漸晚,不勝日趨繁重的教學與行政工作,遂將勵群轉讓予東南學校,完成畢生從事教育工作的使命。
吳裕昆校長致力澳門教育工作凡四十年,白鴿巢公園旁的小山崗上,是無數稚齡學童的啟蒙聖地;在社會未有完善教育制度及設施的年代,能有機會接受讀書識字及道德提攜的帶引,不是必然的事,因此,勵群校友在回顧昔日的學習經驗時,都深深感受到校長的真摯扶翼之恩。裕昆校長退休後曾移居加國,及後返澳,晚年居港。二○一七年夏天,我為澳門基金會撰寫“澳門記憶 · 澳門女教育家 · 吳寄夢校長和勵群學校”專題歷史文檔,由於資料從缺,於是冒昩登門拜訪,希望記錄口述史實,以傳於後。五十年後再相見,校長已年逾八旬,而我亦早過花甲,雖說睽違半個世紀,不免客氣隔閡,但很快大家便相見如故,畢竟勵群十載,是我學習的重要基石,而裕昆校長曾在母校無數學子的生命中,播下啟悟的種子。那天以勵群憶舊為主的訪談,校長思索前事,提供重要資料,還不忘幽默一番,說當年曾被老校長善意質疑:“阿平(裕昆校長小名)是否夠水平?”想來他是用了四十年的努力回答老校長的提問,並貫徹一生的自我教育期許。
訪問完畢,回家的路上,腦海驀然升起一個深埋半生的場景:當年唸中三,教我們數學和物理的班主任吳裕昆老師,會大早來到課室,倚立窗旁,讓我們逐一上前,背書,背的是國文還是四書,早忘了,當然一定不是數理科目!歲月遷逝,這樣的屬於歷史的日常原來從未在時間的洪流裡沖失,大抵是因着它的積極而具普遍性的意義。以老師鎮日校務纏身的忙碌,大可假手他人,或指派個班長做代表督促我們背書便可以?而他躬身力行。又以今天的本城教育觀念,中三還要背書?更且背的是古文?必怨聲載道,嗤者有之,責者有之;而他一個教數理的,每天早上拿着我們的國文或論語,按舊時教學傳統,鼓勵國族文化的春耕。撒下的種子,秋收有時。就像我今天仍記得他在物理課上向我們介紹錢三強、何澤慧、錢學森這些響噹噹的科學家,也肯定沒看扁我們只是青澀的中三少年;年深月久,有些東西到頭來會無端開闊少年的世界視野。第二次再造訪時,我終於把這珍貴的記憶和價值都告訴他了。
本着真摯的教學情操,吳裕昆校長延續和發展了勵群辦學的精神,且成就他在小城一生的“人”的事業,他的教育精神是不息的;從前他每天走落校門外的斜坡,到沙欄仔街頭看守着學生來去的足印,交疊着無數學生當年往返學校的小足印,將永遠刻在所有校友的心上。
吳淑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