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0年10月14日
第C04版:鏡海
澳門虛擬圖書館

楊樹清跟大家沒完沒了

楊樹清跟大家沒完沒了

在我的電腦硬碟搜尋“楊樹清”,寫他、論他、說他,搜出的筆數一頁接一頁,跟楊樹清的能量一樣,“沒完沒了”。

楊樹清原籍福建金門,為台灣文壇重量級報道文學作家,多次獲得中國時報、聯合報報道文學獎。他的報道幽幽處挾巍巍江山,至今都難忘記他筆下的曾阿牛,因為戰事被困廈門,多年後過境香港輾轉回金門,訴願沒等到政府回應已不幸辭世,楊等人幾番波折重返廈門,陳述於曾的靈堂。

那在兩岸尚未破冰以前,一切的訊息、包括真情的凝視,都只能輾轉復輾轉。還好,人與人的牽念沒有因為“轉”而離心而去,反倒更牢固,這一切都因為楊樹清。

楊樹清與台灣、金門鄉親的廣大締結,源自一九九〇年九月六日,他在台北創辦《金門報道》,我當時就讀大學,同鄉拿了份報紙,欣喜地說,“沒料到在台灣竟看得到金門消息”。八〇年代,金門的電話跟觀光開放不久,束縛雖釋放,桎梏在心靈,金門人尚未完全接受改變,與台北始終遙遠。故鄉訊息得之不易,何況洋洋灑灑幾大張。

初識楊樹清時,我只是個平凡同鄉,他的出色本領是,不管我出身平凡、見解尋常,他都能找到我能夠加入的話題。楊樹清時約二十五、六,英姿勃發,那該是他的人生關鍵歲月,複雜的政經關係、錯綜人脈、深厚的金門史學,都在這個階段獲得深挖、廣闊的機會。他當時已出版《渡》等多本散文集,筆墨與世界俱在胸臆,一聊之下,才知道他沒有讀完高中,文學造詣與文憑無關,一紙博士學位,難以媲美楊樹清的一筆天下。

我多次演講、致詞、交流,都曾感謝楊樹清,他以《金門報道》,連結金門島與台灣島,接續報道人物,讓島民知道離島而去的遊子在異地的成就跟風采,並發揮收束作用,讓遊子與母親島彼此依歸。生於斯、長於斯,是每一個人與故土的牽絆,但思念不足以餵養匱乏、感傷難以抵抗改變,楊樹清創造新生的、充滿可能性的觸碰,它的音頻不再灰槁,而力量向上。

本來不認識的藝術大師李錫奇、古月夫婦,音樂人李子恆、流氓阿德,作家黃克全、牧羊女、洪玉芬、翁翁、王婷、張姿慧,企業家王水衷、李台山、張輝明、張群釗,教授楊永斌等,都因為楊的串聯而認識。他在二十世紀末,與龔鵬程、楊再平企劃的“金門學”,更獲得台灣圖書至高榮譽金鼎獎肯定。

與楊樹清吃飯機會多,一次是到李錫奇工作室。跟同鄉喝酒特別容易醉。我當時話少,跟他熱力四射的個性南轅北轍,但每次跟同鄉聚會總是心底感動。另一回與時任文化局長的李錫隆,他赴台北洽公,聯經出版社發行人林載爵設宴,方清河、楊樹清跟我與會。宴罷,我與楊樹清漫步忠孝東路,兩人一陣沉默,突然間我說,跟同鄉喝酒心情特別高昂;楊反問,“你也這麼覺得嗎?”

尚未數位化的年頭,如果有聚會,楊都會事先打聽,沖洗照片餽贈,後來少送照片,但備妥精美簽名簿讓來賓逐一題字、簽名。我當時還主編《幼獅文藝》,嗅出端倪,相準他家寶貝不少,邀請他根據文物,寫文圖並茂的專欄。如果當時我更積極一點,經常催稿、逼稿,而今專欄必成,會成為他的另一部文史大作。

楊樹清的輻射能力無遠弗屆,年輕者受他提拔、年長的受他鼓勵,我有時候故意略過不談,提他忙應酬、愛搞活動,忘了提筆寫。不過三十年後,《金門報道》在二〇二〇年九月六日復活,他發揮海陸空影響力,從各個傳媒群組,廣發動員令,捐款、訂購的人數不斷攀升,善緣,正應該沒完沒了。

楊樹清不會放過任何一個與他擦身而過的人,何況他再度擁抱文字海,報紙的長寬可以度量,渡它們為浪時,港灣都已經做好準備,要成為一個一個停泊。

吳鈞堯

2020-10-14 吳鈞堯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75706.html 1 楊樹清跟大家沒完沒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