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0年10月15日
第C04版:演藝
澳門虛擬圖書館

深耕細作待啟航

劉迎宏與談錦全(中)、談駿業(右)。

舞者走進荔枝碗實地感受

劉迎宏

⬅《啟航 · 荔枝碗》舞者(由 左至右) 梁保昇、王立翔、劉迎宏、劉沛麟、洪振宇。

深耕細作待啟航

——訪舞蹈影像《啟航 · 荔枝碗》創作者劉迎宏

“正値上午潮漲,海浪聲、候鳥的鳴叫聲、對岸校園的上課鐘聲……有流浪狗在流連,一位老先生坐在裡頭專注打造手上的小木船,心裡頓時一陣酸楚,我想:這地方是不是被遺忘了?”劉迎宏描述第一次走進荔枝碗船廠遺址時讓他深有感觸的情景,因此而萌生了結合荔枝碗船廠片區的環境與造船工藝進行舞蹈創作,以舞蹈劇場形式呈現,保留荔枝碗造船廠彌足珍貴的歷史印記。上月由濠江舞蹈團和澳門青年舞蹈團表演,澳門文化局資助的舞蹈影像作品《啟航 · 荔枝碗》推出,讓人眼前一亮。

深耕細作待啟航

劉迎宏是國家一級演員,畢業於上海舞蹈學校,主修民間舞,歷年來奪得多項大獎,曾擔任香港舞蹈團編舞及舞者,二○○七年憑《笑傲江湖》及《塵埃落定》奪得香港舞蹈年獎。去年在慶祝澳門回歸祖國二十周年文藝晚會擔任澳門區舞蹈類節目導演,執導了《金蓮花開》《天耀中華》兩個篇章的節目。二○○五年,劉迎宏獲香港舞蹈團邀請以專才身份赴香港發展,一四年婚後移居澳門。來澳快七年的劉迎宏,在小城深耕細作,剛來澳的頭三年曾同時在五所學校任教,他表示入校園是為了了解本地環境,其餘時間他會去圖書館翻閱澳門資料來了解這個地方,四年來積累了很多,“澳門人文氣息很親切,近年藝術發展也越來越好,現在是時候專注做舞蹈藝術了。”

《啟航 · 荔枝碗》

劉迎宏表示項目有幸邀得談錦全先生參與,並與本地舞者及導演合作支援拍攝工作,將《啟航 · 荔枝碗》拍成影像。“以談先生製作小木船為動勢過程,經過度量、敲打的動作展開,舞者用全新的舞蹈語彙發展真實人物的脈絡,配合談先生的手勢、坐姿,一板一眼的身法圍繞進行,將傳承工藝延伸。”談到將原本屬於舞台的舞蹈作品視像化,如何用影像角度表達舞蹈?他表示拍攝之前需要經常溝通,影像講究的是畫面,舞蹈講究的是肢體,而肢體的表達需要懂舞蹈的導演,鏡頭就是他的視角,包括舞者的眼神,一舉手一投足之間解構每個舞蹈動作,簡單如舞者的手慢慢抬起,鏡頭就要跟着慢慢抬起,跟隨肢體的伸展推鏡到背景的樹影……掌鏡者需要了解整個舞蹈。

“最初是希望可以打造成有話劇、舞劇、手作坊等以文化創意作傳承。”這讓我想起了一三年澳門城市藝穗節《做一日村中人——藝遊路環荔枝碗村》,當時頗受矚目,導賞團和工作坊均爆滿;以及一七年夢劇社舉辦的《飄流船廠》戶外話劇也曾深受歡迎;到如今二○二○年的舞蹈項目《啟航 · 荔枝碗》。人們對荔枝碗的想像不斷,奈何實體的保育卻遲遲跟不上,船廠遺址也日漸敵不過時日的摧殘……劉迎宏的舞蹈創作都會帶舞者走進舞蹈場景實地感受。從去年五月首次踏進荔枝碗,劉迎宏慢走細看靜聽,對岸大學傳授知識的生氣勃勃,映襯荔枝碗這邊的造船業的歷史與文化的凋零,同樣是文化傳承,卻有着天壤之別。

曾是澳門三大支柱工業之一的造船業,以前做大船那些動工前、第一次入海的儀式、造船工藝中一絲不茍度量的工匠精神,似乎都跟着二○○六年船廠最後一艘船建成漸漸步入歷史……一個行業的興衰讓劉迎宏旣感慨也擔憂:“如果有一天我的舞蹈沒人關注了怎麼辦?談老先生是個藝術家、傳承人,他一個人是很孤獨的。不能只是把他當作一個符號放在那裡。看的人看的並不是藝術本身,需要有環境、配套、講解的空間……”

劉迎宏希望能以自己內地背景的優勢,把屬於澳門的故事與文化的作品帶到內地。本來還想邀請葡萄牙、奧地利的演員,國際性地把本土文化、演出推廣出去。無奈受疫情影響只好先把影像的部分做好,預計來年會把《啟航 · 荔枝碗》舞劇作品搬上舞台。疫情下百業待興的澳門也讓他思考,澳門缺乏一個IP,需要靠藝術來傳播出去。

缺乏專業舞團

翻查資料,文化局出版了三年的《澳門舞蹈年鑑》(二○一四年至二○一六年),澳門這個彈丸之地有大大小小的舞蹈團體由二○一四年的二十九個增長到二○一六年三十四個。二○一七年澳門舞蹈總會成立。以劉迎宏的觀察,經多年來培養,澳門專業的舞者、舞蹈人才大有人在,缺乏的是一個正常舞團的運作模式的專業舞團:“正常舞團的運作模式有藝術總監、行政人員等固定的全職人員,他們像普通人一樣每天打卡上班正常訓練、排練,周六日去各社團進行工作坊、大師班,幫助提高普及教育老師的水平。如果小孩的藝術水平提高了,本地又有專業的舞蹈團,薪水也不錯,這便可以吸引有興趣的孩子將舞蹈作為未來職業發展的方向;不像現在,小學中學的舞蹈氛圍都特別好,一到大學卻都紛紛往外跑,有的學成歸來就不想跳了。現在一些本地的舞蹈人才回澳後只能教教小朋友,或成爲自由創作者。澳門舞蹈界缺乏一個凝聚力。”劉迎宏在香港舞蹈團的時候,每年演出六部劇,他提出一個關於本地專業舞團的願景:“首先需要一個架構,然後找到一個商業的營運模式,就會凝聚到越來越多的人,慢慢發展爲每年出品六個原創、做六個巡演;在普及教育與專業的結合中,找到一個符號,讓人們看到前景與能力,慢慢就會找到自己的發展方向。”

“現時不論專業或業餘團體,都要按一樣的遊戲規則競爭同一份資源。”無疑在資本主義社會裡人才總是向資金聚攏的,劉迎宏認爲:“資源還是需要有偏向性。讓人能靜下心來做藝術,不用爲生存、養家活口去掙錢。以免人才來了又走。”正如採訪當天,他就剛從廣州排練回來,隔天又要到珠海排練,他直言這樣創作會分心。“搞藝術最重要是專注,而澳門的獨特性是城市小,一天可以做很多事情,不像大城市裡的人一天只能做一件事,也不像日本的匠人,幾十年只專注做好一件事情。”然而,他認爲小城市對藝術發展有弊亦有利。“每個小地方都能出很多人才,澳門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蘊,需視乎資源、藝術土壤;像香港有香港舞蹈團,台灣也有雲門舞集。”

異鄕人的去與留

來自溫州,上海求學,香港打拼,澳門耕耘,劉迎宏喜歡澳門的生活感,也嚮往上海有質感的大都會氣息。劉迎宏知道自己的價値在於藝術創作,而內地市場畢竟大且成熟,澳門舞壇能否留得住他呢?他笑言若有機會回上海發展,也可以毫不猶豫地回去:“命運的安排讓我來到港澳,旣然來了就做到最好,在每個地方都要做得精彩,離開以後才不會覺得遺憾。如果努力過後沒有發揮出來也沒關係,可能時機、土壤、切合點還未到位,沒關係,暫時離開,不是每個地方也要做到很好,學會接受自身的不足,人

沒有完美的。”

· 遠 ·

2020-10-15 · 遠 ·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75918.html 1 深耕細作待啟航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