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每個孩子都有處可棲
一開學,家長就歡呼終於可以脫離“神獸”們,嘴上這麼說,心裡卻總是不捨,孩子們在身邊雖然累,畢竟還是開心的,這大概就是為人父母的心情。可是,這個社會還有很多孩子並沒有那麼幸運,遇到用心的父母、獲得良好的教育。
《都是溫柔的孩子》的作者,是一位在日本奈良少年監獄教授“詩與繪本”的老師,她一開始也與普羅大眾一樣,害怕犯罪者,哪怕只是少年。在小心翼翼地接觸以及監管人員的協助下,將藝術注入教育,過程中逐漸看到了這些孩子的轉變。整件事情聽來有點太容易,對於社會上普遍人的想法,被定過罪的孩子真的那麼容易改過自新嗎?事實上,這個“詩與繪本”的課堂也確實收到了成效。
甚麼樣的孩子會犯罪?雖然書中提及的不多,但很多細節處還是可以看出,當中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偏差所佔比例最高。幾乎所有的案例,都是在無法接受適當的支援、錯失教育機會,在分不清楚是非善惡的基準下成了犯罪者。書中有不少經過當事人同意節錄的詩,這些被表達出來的真實感受,輕描淡寫中流露出小小年紀就被迫面臨的無奈、甚至是絕望。當一個孩子犯下必須入監服刑的重罪,其實不難想像其背後一定發生了許多從小累積起來的差錯。
在筆者從事藝術教學的經驗中,有很多很微小卻要不斷提醒自己要做的工作,其中之一是不隨意評價學生。不稱讚任何一個,是因為不希望沒有得到稱讚的可能會覺得“原來我不行”,而被稱讚的孩子有可能會心想“下次我不這麼做,就得不到讚美”。雖然現在提倡“以讚美代替責罵”,但為了回應父母的期待而不停地逞強的例子也不在少數,說不定甚麼時候就會遭到與被父母否定一樣的辛苦,如果無法回應父母的期許,產生會被討厭的想法,一旦無法達成目標,便會徹底失去自信(我們都知道,所有的目標,並不是總能達到)。當然,在了解孩子性格的情況下,如果覺得讚美可以讓孩子進步,並無不可。但在群體生活中,有時越是輕易的事情,反而越要謹慎。對於教育工作者來說,抱着“每個孩子都是高貴”的想法,才能由衷的相信、陪伴他們。
作者寮美千子說,透過詩作課,她明白到這些孩子在成為加害人之前,都曾經是被害人,沒有一個孩子是因為天生的個性而犯罪,他們每個人都經歷了痛苦的事情。是啊,看看早前熱播的《隱秘的角落》以及韓劇《雖然是神經病但沒關係》,那些受過傷害的孩子,從來不是毫無緣由的。所有的自我否定,其實就是自我肯定降到最低的結果,不斷否定自己,充滿“反正我就是這種人”、“再怎麼努力也沒用”等負面想法。當這些負面想法多到再也壓抑不住時,就會以行為偏差的形式爆發,甚至演變成家庭暴力或不良行為。因為沒有自我認同感,所以也會對別人加以否定,更無法意識到每一個生命的可貴。
在競爭文化濃烈的當今社會,很多家長提倡“不要輸在起跑線上”、“在你還沒有爭取到之前,你不要告訴其他人”的這種想法,最終到底是在幫助孩子?還是在抹殺孩子對自我價值的認同呢?如果我們家的孩子是最寶貝的,別人家的孩子可以隨便對待,那是否別人家的孩子以後也可以隨便對待自家的孩子呢?如果我們希望為孩子提供安全的環境,那麼有些觀念需要重新建構。家庭是個封閉的密室,當中發生甚麼事無人知曉。有些發生在家庭裡的日常事,在社會上可能不合常理,這也是為甚麼我們需要讓孩子融入群體生活,而不是一味將其放置在安全範圍內的原因。與其害怕自己教育好的孩子在社會上學壞,不如一同擔起保護所有孩子的責任。每一個孩子,都值得我們多給一些機會,不管是走過歪路的還是正在受保護的。讓他們相信自己的價值,並認識到自己的重要,才能讓他們也同樣珍惜他人的寶貴。
以上只是筆者閱讀後的一些小感悟,《都是溫柔的孩子》由一個個小故事組成,當中有很多精彩的詩,沒有那麼沉重。所以很推薦給所有正在教養路上的父母,也推薦給跟筆者一樣,對“詩”無感的“詩文盲”們。
艾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