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的眼睛
讀林格的小說,常常讓我想翻看再翻看。第一遍看他的故事,第二遍看他說故事的角度。他筆下的故事常遊走在現實和幻想之間,一方面是社會底層或是普羅大眾的日常,一方面又是每個人心中獨一無二的無聲吶喊。你以為他不過是寫着自己內心世界裡的點滴,但原來他是藏在小城一角的明亮的眼睛,寫出了許多許多人無法說出口的故事。
比方說,“無伴奏”一章裡的小說,就讓人有踏進異空間的感覺,唯有靜下心讀,自會發現當中的隱喻。例如〈下班〉,沒有了主見的主角像是沒有了靈魂,站在街角一隅看着時間流逝,卻連向前走一步都邁不開腿。酒前酒後的他被寫成兩個截然不同的人,不就是和所有在職場裡承受着四面八方蜂湧而至的壓力的人,一模一樣嗎?現實的理智叫人躊躇,唯有灌下使人不清醒的酒精,才能找回果敢的自己。林格從不無聊直白地把都市悲哀羅列出來,而是擅長於刻劃細節,讓讀者不知不覺間走進他筆下的世界。每回讀畢想說點甚麼,都只得長嘆一聲,待緩過氣來,才有辦法整理思緒。
而林格的故事,從不以上帝視角的姿態出現,而是同樣作為讀者在小說世界的邊緣看裡面發生的情節。別人是審視全局,林格的讀者卻不得不跟着主角走。例如〈黑夜沙環〉,猜環環變心、猜老沙殺人、猜小黑密謀搶親,猜來猜去都無法在故事伏筆裡輕易猜出三人之間的情感線。只有跟着故事情節看下去,結局才會一點一點浮上水面。〈你看你看〉如是,〈好東西〉也如是。所以我說林格像是小城裡的一雙眼睛,悄悄觀察着平凡的生活日常,寫出了不凡的故事真相。
林格的小說還時常透露出一股“反差萌”。在“無樂譜”中以大團圓結局收尾的〈配〉,讀者讀到最後本應高興,卻有哭泣的衝動;在“無分貝”中叫人心痛不已的〈聾〉,血淋淋的悲劇落幕反而讓人感到如釋重負。每一個情節簡單的故事裡藏着複雜的情緒,誰又說這不是我們的日常呢?
以樂章為章,以離調為調,《離調而鳴》奏出了一曲又一曲與世界常規不協調的歌,“無伴奏、無樂譜、無分貝”,卻叫人聽懂了包容與愛。歌聲裡充滿感情便是一首好歌,而字裡行間充滿感情,也就是一本好書了。
尚記得,第一次聽到“離調而鳴”這四個字,我覺得這不像小說集的名字,反而像詩集。讀畢這本小說,我維持原判。後記裡,林格寫下了這麼一句話:“眾人若能在黃昏裡放過那隻啼鳴的公雞,大概也就能在無常中放過那些離調而鳴的人。”或許,這本來就是像詩一般的小說集。
安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