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篷慢車
澳門街雖小,卻混雜了前現代和現代的元素,摩天大樓和現代交通工具隨處可見,而具數百年歷史的建築和傳統工藝、人力車,也依然擁有一片小小的天空。
張大春在散文集《我的老台北》裡寫到,他最後一次坐三輪車,要追溯到上世紀六十年代,竟是超過半世紀前的往事了。台北這座重視效率的現代都市中,三輪車是吃力不討好的工具,早被現代化的汽車淘汰。反之在澳門,九十年代我還坐過無數次三輪車,不論天氣冷暖,師傅都喘着粗氣,把年邁的嫲嫲和年幼的我,安全地從紅街市送到賈伯樂提督街。猶記得,我們提着幾個塑膠袋的餸菜,凝望着老師傅奮力爬上斜坡的背影,心想,以後還是不坐三輪車了。
澳門的現代化起步較晚,九十年代的澳門街,汽車和電單車不多,街道也相對簡單,我們可以在街頭巷尾捉迷藏,或抱着一顆籃球到處跑,三輪車依然有其一席之地。踏入廿一世紀前後,我們的三輪車,也被淘汰了。現時市內的三輪車,是觀光旅遊的一部分,想來小城旅遊,又想感受悠閒下午的旅客,可以擠上這輛“開篷慢車”的後座,顛簸在特色碎石路上,感受樸素民風。
長大後,如非趕路或距離過於遙遠,前往某地,我一般選擇步行。計程車和巴士固然方便,但計程收費的日子,相對公平,卻有幾分無聊和冷漠。正如市場上明碼實價的今天,我們幾乎要忘記,在前現代的小城各處,那些討價還價的攻防戰,曾經打得何其熱鬧。我們在向三輪車師傅壓價的同時,又會想起他一把年紀仍賣力載着我們爬上斜坡所揮灑的汗水,然後相互讓步,敲定一個彼此皆可接受的價碼。
上了車就很安心,不必擔心師傅繞路,因為每一步,都是他賭上自己的健康,辛苦地踩踏出來的。
古 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