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憂失官購保障 任買家魚肉
現時印度大部分農民,都把農產品在政府控制的批發市場,以政府訂定的最低保障價出售。
這些批發市場,由農民(通常都是大地主)及交易商,和仲介人來組成的農產品市場委員會來控制。中介代理商除了充當買賣中介,還組織倉儲、運輸甚至融資交易服務。由農產品市場委員會來控制的批發市場,是個很複雜的系統,充滿規條、個人及商業關係。
農業法例的新改革,至少在書面上給農民有另一個出售農作物的選擇。為何農民會反對?因為他們並不清楚,新的體系在實際運作上會是什麼樣子。原來農民早已經可以把產品出售到許多邦(省)的私人買家,但新法例提供了一個全國性框架,未來這種模式將成為買賣主流。
農民的主要擔心,是新框架最終會導致原來批發市場,及保證價格日子的終結,讓他們沒有一個後備選擇。如果他們對私人買家所提供的價格不滿意,就無法回到由政府控制的批發市場;又或者他們無法用批發市場的最低官價,來與私人買家作談判籌碼。新法例又容許買家囤積農產品作未來銷售之用。過去,只有政府特許的代理才可以這樣做。
農民抱着很大戒心:當他們紛紛被吸引到轉向私人買家之後,私人買家最初確實出價比政府控制的批發市場高,但若干年後,批發市場或因生意凋零而壽終正寢,私人買家就開始剝削農民。
在國會佔多數席的執政印度人民黨莫迪政府,並沒有在地方政府動員盟友先做政治遊說工作。雖然中央政府口口聲聲說不會取消最低支持價,也不會取消批發市場,但農民就是不信。
(印度農民抗爭與社會改革 · 四)
沈 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