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博物館的意義
除了欣賞作品,博物館們也積極為熒幕前的旅客重現漫步在館內、東張西望探索的感受,發展三百六十度導覽成了兵家必爭之地。
像是大英博物館的虛擬導覽,只要手指點按、拖曳畫面中的箭頭,就能一步步體驗走在館內各樓層的氛圍。左邊是埃及雕像,右邊是羅賽塔石碑,看累了還能逛逛紀念品店。
國會大廈雖然不是博物館,但也開發了三百六十度體驗,使用者能穿梭在圖騰地板、雕梁畫棟的長廊與歌德式窗櫺的建築中。
倫敦郵政博物館更推出了“在家郵政軌道體驗”,將鏡頭放置在車頭,重現原本供真人乘坐的隧道歷險。
【摘自:〈在台灣也能參加!英國封城下的“虛擬博物館”能打動人心嗎?〉,田孟心,《天下雜誌》,二○二一年三月九日】
疫情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也挑戰了不少既有想法:參觀博物館,相信就是其中之一。
以往參觀博物館,我們總以見到“真跡”為其中一個目標,覺得只有真跡才參與、承載了歷史;但在“封城”之下,面對面的接觸被隔絕,參觀博物館也成了不可能的事。於是,不少人借助科技,推廣“虛擬博物館”,更開發三百六十度導覽,以另一種形式將博物館內的展品呈現人前。
雖然博物館可以虛擬,但我們是否就能拋開對觀賞“真跡”的執着?我覺得,仍然不可以,或者再精確地說,虛擬博物館的定位亦不應以取代實體博物館為目標,反而應是互相合作。虛、實兩者各有針對的客群——前者能突破地域界限,讓遠在外地的人亦可觀展;後者則應突出真實接觸時所能傳遞的情感、溫度。兩者各有側重,是兩條戰線,而非勢不兩立。
然而,科技之於觀展的影響又豈只如此,下期再談。
(科技與觀展 · 二之一)
穆 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