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星期四
2021年04月08日
第B11版:新園地
澳門虛擬圖書館

(聲色點擊)無風無雨又清明

無風無雨又清明

清明,原來只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位在“春分”之後,“穀雨”之前,大約在四月四或五日。據《淮南子》記載,“清明”是在冬至過後的一百○六日,也是“春分”後的第十五日,這時萬物潔淨、空氣清新、風景明麗,花卉草木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所以叫做“清明”。那為何後來會演變成一個那麼隆重的節日?一切還需從清明前的寒食節說起。

寒食節源於春秋時介子推的故事。介子推原為晉文公之臣,當晉文公還是流亡於各國之間的公子之時,有一次在途中絕糧,差點餓死,介子推割下自己的股肉哺之,晉文公才能活下來。但晉文公登上君王之位後,卻忘記了介子推,介子推於是背着老母親上綿山隱居。當晉文公想起這件事,去找介子推時,介子推不肯相見。晉文公便放火燒山,以為能逼介子推母子出來,火熄滅後,才發現介子推母子在樹下被燒死了。

晉文公下令把介子推身亡之日定為寒食節,民間寒食一個月,不得舉火,吃涼食以寄哀思。以後每逢寒食節,百姓都登上綿山進行祭拜,並成為風俗。而清明因在寒食之後三日,因此慢慢演變成祭祀自家祖先的活動,成為節日。黃庭堅《清明》中的“士甘焚死不公侯”,說的就是介子推。

介子推為人敬重的,就是那一股士的風骨。歷來讀書人都必須有的,在其內是知識分子的良知;在其外則是追求真理、睥睨權貴,於是表現出一種傲然天地的態度,這就是風骨了。

這種風骨引導着社會上普遍的道德觀、是非觀,與某些統治者、權貴為控制百姓而設立的道德觀和是非觀,有着截然不同的面貌。因此,統治者最恨這些滿有風骨的知識分子,對其大加鞭韃。當這些有風骨的知識分子消失了,代之而起的,就是“人乞祭餘驕妾婦”的無恥之徒了。

王 和

2021-04-08 王 和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111772.html 1 (聲色點擊)無風無雨又清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