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星期四
2021年04月08日
第B12版:演藝
澳門虛擬圖書館

“弱德”之欲語還休

紀錄片拍攝中國古典文學大家 葉嘉瑩的生平

《掬水月在手》

“弱德”之欲語還休

《掬水月在手》由台灣紀錄片導演陳傳興執導,拍攝的是中國古典文學大家葉嘉瑩的生平。它相對比較小眾,但卻是詩詞愛好者可以懷着“朝聖”的心情觀看的一部影片。

葉嘉瑩先生一生坎坷,從大時代來看,她經歷了日本人的鐵蹄踐踏國土、經歷了解放戰爭後退守台灣、經歷了國民黨的政治迫害;從個人來看,少年喪母、中年喪女、婚姻不幸。但她也是幸運的,出身名門,早早就開始了詩詞的啟蒙,大學又師從顧隨,南懷瑾推薦出版了她的第一本詩集,受到臺靜農的賞識,邀請她去台大教書,之後她被邀請去美國講學,將中國詩詞之美傳到西方。中國詩詞拯救她於人間疾苦,而她也將一生奉獻給了詩歌的傳承。

影片對這些內容的鋪排,有一種文藝的美感。它沒有從時間順序平鋪直述,更沒有耽於葉先生的私人生活煽情,而是以葉先生曾經生活過的四合院為框架,以不同的建築格局,帶出葉先生的每個人生階段,從中映射出葉先生的“弱德”如何形成並貫穿她的一生。

“弱德”一詞,是葉先生創造的,用以詮釋中國古典詩詞美感的特質。葉先生在對這個詞作出解釋時曾說:“它有一種持守,有一種道德,而這個道德是在被壓抑之中的,不能夠表達出來的,所以說這是一種‘弱德之美’。”葉先生也把這個詞引伸到她的處世哲學中:“我這一生並不順利,我提倡‘弱德之美’,但我並不是弱者,我不想從別人那裡去爭甚麼,只是把自己持守住了,在任何艱難困苦中都盡到了自己的責任。”

這才有我們在影片中看到的,葉先生在回憶她的失母之痛、喪女之痛、婚姻之痛時,不像怨婦一般控訴和自憐,而是非常克制地,始終以她最愛的詩詞來排解。痛苦,她一力承受;對詩詞的信仰,她始終堅守,她用自己的方式,無言地對“弱德”作出詮釋。

為支持古典文化的傳承,葉先生多次捐款設立獎學金,她捐出的畢生積蓄合計早已超過三千萬元。而她首次捐款設立的獎學金名喚“駝庵”,是她為了紀念恩師顧隨先生,所以以顧隨名號“駝庵”設立獎學金,至今已二十多年。顧隨的教誨,她一直銘記於心:“一個人要以無生之覺悟為有生之事業;以悲觀之心態過樂觀之生活。”於無我處見大我,何嘗不是“弱德”另一種無言的發聲。

影片在不同人的敘述中,插入了大量反映古典之美的空鏡頭,有敦煌壁畫、龍門石窟、亭台樓閣、江月殘荷等等,再結合日本音樂家佐藤聰明以杜甫《秋興八首》為本而創作的電影音樂《秋興八首》,日本雅樂傳統樂器篳篥、箏和二十弦琴帶出緩慢、低沉的旋律,更是對“弱德”之美的欲說還休。

影片結尾的鏡頭,正是雪泥鴻爪,一如東坡居士所寫:“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在時間的長河中,個人的痛苦最終總會事過境遷,唯有在當下堅守自己,才會擁有永恆的弱德之美。

楊 菁

2021-04-08 楊 菁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111777.html 1 “弱德”之欲語還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