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前正街
小時候,每天早上和爸爸到遠來茶樓飲完茶,必經關前正街回家。
上世紀六十年代,關前正街有一家賣珠片的店舖,飾櫃內放着彩色小珠子和珠片。好奇的我,總喜歡凝視着那些亮晶晶的小珠子不肯離去,直到爸爸終於答應給我買一些。
那些小珠子和珠片,想是用來釘在裙褂上的裝飾。那時我只有四、五歲,並不會穿珠釘片,純粹喜愛它的閃亮。到我八、九歲時,澳門珠繡業興起,街頭巷尾都在“釘珠仔”,那時有很多大小珠繡廠,家家戶戶拿珠片回家釘,以幫補家計。珠繡的分類有手袋、錢包、鞋、晚禮服、旗袍、龍鳳裙褂和飾品等。手袋、錢包、鞋的面料,都可讓人取回家加工。
釘珠仔的工序,是先在一幅綢緞布料下墊一塊紗布,再用粗針棉繩把布面緊緊地固定在一個金屬框中,印上花紋圖案,以便釘珠片。釘珠花的難度較高,所以工錢也較高,每張單價有的不到一元,有的一元多。我和姐姐多在暑假時去領這些珠片回家釘,有時為了多掙些錢,會釘到深夜。
我在關前正街還有一段難忘的回憶,那就是在四、五歲時,媽媽帶我到正街中段與酒潭巷交界的那間金舖穿耳洞。那天我們進入金舖,見到有個老婦人坐在櫃檯前,知道我要穿耳,便說自己年事已高,手眼都不靈了,只管試試看。
老婦用火把一片生薑烘熱,把它放在我的耳珠上磨擦一會兒,再拈來一支針,用火消毒後,刺穿我的耳珠。那一刻,我只好強忍眼淚。穿了耳洞之後,老婦便替我戴上一對K金耳環,說往後幾天傷口會流膿,囑咐媽媽每天都要在我的耳洞周圍塗上生油。而我就這麼哭哭啼啼地被媽媽牽回家了。
轉眼過了五十多年,當年關前正街上的那家金舖已被拆掉,但那一幕穿耳的情景,依然歷歷在目。
劉全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