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選擇題
在各類公開試中最常見的題型莫過於選擇題,其中最典型的必定是四選一的單項選擇題,答對的機率只有百分之二十五。到底那些選擇題的影響力有多大呢?
看看各種公開考試,以已公開的全國聯招試卷為例,考生於每科考試中,需要回答不少選擇題。其中英文科的選擇題的比重最高,一份兩小時的考試卷,選擇題的答題次數高達約七十五次,佔分為全卷約百分之七十六點七。可以想像,一位學生若於該英文考試中的選擇題部分“全軍覆沒”,那麼,哪怕他在非選擇題部分發揮得再出色,也難逃不及格的命運。
做測驗時,普遍學生對選擇題的心態是又愛又恨。愛它,是因為既然選擇題已經提供了選項,那麼我們就不用憑空設想答案了,怎麼說都應該比填充題或問答題等非選擇類的題目來得簡單吧?恨它,是因為很多時候,當學生回過神來開始着手回答選擇題,考試時間已經過了很大一部分,但選擇類的題目卻如此多,非常影響心理狀態,為了在限時內完成考試,考生常常只能輕下判斷,導致失分嚴重。
這些想法的危險之處在於對選擇題的複雜性缺乏認知,事實上,回答選擇題所需要的技巧不會比回答填充題、問答題、寫作題、計算題、證明題、改寫句子題、改錯題等類型的題目少。非選擇類題目的回答方式相對直接,考生按着題目思考,然後就着自己想到的答案一點點地完成。但選擇題要求的卻是反覆的推敲,很多時,當學生以為看到了正確答案,細閱下去又發現其他選項也好像沒有錯。
學生面對考試時,需要運用不同的答題技巧。有學者建議,學生在做選擇題時,可以在閱讀選項之前預先設想一個答案,好讓自己的思路不受到各選項的干擾;答題前亦必須仔細閱讀題目和全部選項,才能發現題目與答案之間的呼應關係;另外,由於不少題目包含的“正確”答案不只一個,甚至多個,乃至出現“以上皆是”等的全稱性答案,所以考生除了要作出是非判斷,更需要在各選項中作出比較,才能揀選出“最佳”答案,當中稍有不慎便會誤判答案。可見要有十足信心答對,還得花上足夠的時間來仔細閱讀題目和選項,繼而分析、推理和排除,不但考知識,更考學生的判斷力和耐性。
無奈的是,以上種種無一不與應試能力掛鈎,雖然應試教育一直以來都不被國際認同,但對於那些即將面對大大小小的公開試的高中生來說,應試能力卻是他們當前最需要的能力。與其改變整個教育氣候,不如帶領學生實際地着手眼前能辦到的事。
作為教師,我們可做到的是在每一次評量中的題目設計上下工夫,盡量讓學生在回答題目時能檢視所學知識,也銳化其多層次思維。有研究指出選擇題能有效測試出學生對知識的回憶、再認和辨別等能力,能具針對性地評量不同的認知層次,低至“記憶”層次,高至“評估”甚至“創造”,因此選擇題常被採用於如總結性評量和檢定評量等相對大規模和標準化的學能評量中。可見,選擇題有其相當的存在價值,但考驗我們的是,怎樣才能令題目設置得有意義?由於選擇題的回答過程比較迂迴,以至它的設題過程亦會相應地曲折,有利學習的選擇題的設題難度亦因而相對較高。在設題上,常見的狀況是評量重心的偏離,令測試的要點由目標知識轉移到如閱讀能力等其方面。同時,問題設置的質量除了影響受試者對題目的理解,亦會阻礙他們對題幹和選項的配對。基於選擇題的複雜性,不少人建議選擇題的設置須依照一些特定的原則,例如在設置單項選擇題,題目必須只允許一個正確選項,所有選項亦必須遵循清晰、簡潔、互相排斥和具邏輯性等的原則,設題人亦需因應受試者的實際程度,設置一個或以上的誘答項目(亦即近似答案),並調整其“像真度”,以考驗受試者的判斷能力。
實際上,訓練學生應試能力時也可不那麼功利主義,嘗試讓學生從設題的根本去了解,換個不同角度去思考知識,或許更能推動高層次思維。再者選擇題亦不只在學能評估中佔據重要地位,在人生中亦言,生活上我們不是也要面對各種各樣的選擇題嗎?所以除了面對試卷上的選項,我們要做出抉擇的時刻可不少呢!
辛碧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