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概股抄底機會 騰訊阿里成首選
去年第四季以來,中國加強對互聯網企業的監管力度,打出一連串組合拳;中美關係持續緊張,美國證交會(SEC) 頒佈實施《外國公司問責法》規則後,越來越多中概企業選擇在美退市或赴香港二次上市;多隻中資企業IPO出師不順,近期中概股在美國和香港集體跳水,都令國際投資者頗感無奈。美國《CNBC》電視頻道著名財經節目主持人克萊默 (Jim Cramer) ,最近更語出驚人:“若再有人想買中概股,會被他視為傻瓜。”
投資機構押寶中美
儘管如此,國際投資機構目前大多數還是採取中美同時押寶的策略。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無論其體量和潛力都不可忽視,在中國的好公司如出現機會,也必須抓住。現時中國的互聯網龍頭企業,估值相對美國同類企業便宜很多,如阿里(9988) 市盈率為25.5倍,亞馬遜(AMZN) 為69倍;百度(9888,BIDU) 市盈率低至8.5倍,字母控股(GOOG,即“谷歌”母公司)為35倍……
中國反壟斷和加強監管措施持續不斷,確實會影響中概股互聯網企業未來的盈利能力,但負面消息已經在估值中體現出來。以逆向思維分析,如果最近不是壞消息滿天飛,中概股估值又怎會如此便宜,但目前是否趁低吸納的好機會呢?
如今中國互聯網企業的國際江湖地位甚高,而且幾乎清一色是民營企業,創業之初大多是模仿美國的同行,如騰訊抄臉書、阿里抄亞馬遜、支付寶抄Apple pay……但後來中國企業在應用方面發揚光大,已是青出於藍,猶勝不少美國同行。目前美國公司甚至反過來抄中國的作業,如臉書在抄騰訊的一些社交功能、谷歌推出效仿抖音的短視頻、學習中國對消費者數據分析法…… 等。
兩國網企互相模仿
中美互聯網企業面向的市場各有不同,也非你死我活的競爭對手,與其說同行如敵國,似乎說是互相借鑑更貼切一些。不少民營企業在創建之初,靠着來自美國華爾街和矽谷的創投資金,才有機會發展壯大起來,甚至至今主要股東仍是外國企業或投資人。再者,這些中國互聯網企業家在西方金融市場的狂野財富激勵機制下名成利就、迅速成為億萬巨富,在情感上比較親美也容易理解。
從經濟發展和市場管理的角度來看,可以舉出一百條理由說明反壟斷、控制資本盲目擴張、監管的必要性,這是毋庸置疑的。從政治的角度來看,目前中美關係持續緊張,互聯網民企巨頭在發展過程中,建立了龐大的個人訊息和數據庫,難免引起中央對資料外洩風險的擔憂,出手敲打不聽話的互聯網企業也就順理成章,提醒它們牢記誰才是老大?在中國,“富不可以敵國”應是民營企業家最基本的常識。
加強監管而非宰殺
其實,中國互聯網行業並不懼怕正常的市場監管和規範,然而政治問題就難以猜度了。阿里、騰訊等不少民企如今已成為超級龐然大物,甚至連國有銀行都感到難以競爭,如果中央決意以反壟斷法將這些企業肢解和分拆,或者禁止外資持股,或者由國企入資控股管理,或中美最終金融脫鈎……將對企業產生傷筋動骨的影響,投資者難有運行。
筆者愚見認為,阿里、騰訊、美團、百度等都是在國際上能為中國人爭光的明星企業,深得中外投資人的肯定。照常理而言,監督和整頓的目的應是敲打而非宰殺,使它們回到中央所期待的道路上。如果閣下認同這個觀點,這些民營巨企股價被棄如敝屣之際,應該是抄底的機會。但我沒有內幕消息,有關看法只能作參考,閣下應靠自己作判斷。
抄底必須嚴控注碼
騰訊和阿里是筆者抄底的首選,護城河深、潛力大、財務強健、成長持續,都是有長期競爭優勢的行業王者企業。騰訊的微信是超級武器,用者黏性極大,龐大流量可以產生巨大的商業價值。阿里是中國電商一哥,雲服務潛力大而利潤高,目前估值非常低。雖然兩者市值都很大,股價難以成倍暴漲,但勝在比較安全。但必須提醒的是,即使抄底也要嚴格控制注碼,切勿孤注一擲,分散投資風險仍屬必要。
容永剛